Title
免费课程
寻秘自然05-物种灭绝-下

寻秘自然05-物种灭绝-下

寻秘自然06-恒星光变-上

寻秘自然06-恒星光变-上

寻秘自然01-生命起源-上

寻秘自然01-生命起源-上

寻秘自然04-物种灭绝-上

寻秘自然04-物种灭绝-上

寻秘自然02-生命起源-中

寻秘自然02-生命起源-中

寻秘自然03-生命起源-下

寻秘自然03-生命起源-下

寻秘自然07-恒星光变-下

寻秘自然07-恒星光变-下

学习产品
教育资讯
中国最被低估的千年古都,不在河南,不在陕西

中国最被低估的千年古都,不在河南,不在陕西

在我们的历史记忆中,有这样一座古城:在这里,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造就战国七雄中能与秦国一较高下的北方霸主;汉高祖刘邦大战匈奴,崛起中的大汉与巅峰时期的草原雄主展开极限交锋;北魏孝文帝在此厉行改革,浇灌出盛世的种子,余秋雨评价“中国由此迈向大唐”……这就是——大同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人重新认识了山西,发现了黑色的“煤”与“醋”背后的异彩纷呈的古建筑宝库;也就有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了大同,这座距离北京只有330多公里的低调古城。人们涌向这里,感慨于重修过后更显宏伟的巍峨城墙,流连于屹立千年壮丽精美的云冈石窟,惊叹于飞架在绝壁之上的悬空寺……而这只是大同万千风采的一部分。这座城市曾三度成为王朝的首都、陪都,但与洛阳、南京甚至北京等其他古都相比,她总是多了一分战火烽烟淬炼出的雄壮与凝重。自2300年前建城以来,她一直伫立在黄土高原的东北缘,担当三晋之门户、北方之锁钥。她是农耕与游牧的结合点,是中华与西域对望的一扇窗;她见证过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相遇,亲历过王朝的兴衰轮替。漫长岁月、无尽色彩将大同渲染成一座格外厚重又丰富的古城。地上文物看山西,沉浸式穿越2300年历史的厚重感,从大同城墙撞入眼帘的一瞬间扑面而来——城高四丈,马面城墩齐整排布,肃穆之中隐有穿越2300余年的金戈之声。这道城墙是现代修复的产物,但规模与外观都参考了明清遗迹,更重要的是:汉、北魏、唐、辽、金、明,历朝历代在这片土地上修筑的城池位置几乎没有变化,都可划入这道城墙的轮廓(汉时城址更偏北,约与北魏平城遗址重合)。当你站在永泰门上俯视古城,便与北魏故人凝望着同一条城市中轴线,辽金时的华严寺与善化寺、元时的关帝庙、明时的鼓楼……这些城中古迹,就是层层重叠的千年时光。这样千年不移的城市其实很少见:人总要繁衍迁徙,城市便会随之变迁。大同为何始终驻守在原地?从地图上很容易看到,吕梁山、太行山、燕山交汇于山西北部,断裂的地层与喷发的火山共同在群山间撕扯出开阔的平原,是为“大同盆地”。在这片土地最南端与最北端,有两个中国人无比熟悉的名词:“雁门关”和“阴山”。“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阴山是蒙古高原的最南缘,隔离开“农耕”与“游牧”两种生产方式的天然屏障,而这道屏障恰在大同盆地北端形成破碎的缺口。大同城不得不像一颗钉子一样死死钉在雁门关外、阴山脚下,避免整个山西乃至北方门户洞开。山川不移,城池不改,就是这座城市与生俱来的使命。每逢王朝更替,大同便成为政权争夺交锋的主战场。时过境迁,烽烟远去,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帝王们在城市留下的痕迹依然被保留下来,成为独一无二的文化沉积。如今很流行到山西看文物,去过的人往往盛赞古建筑中藻井之精美、装饰之繁复。但站在华严寺大雄宝殿的门前,你的第一反应很可能是——大!这是现存体量最大的辽金木构建筑之一,仅台基就有四米多高,殿顶的一对琉璃鸱(chī)吻更足有4.5米之巨。站在檐下,只觉得硕大的枓栱与莲花瓣状的壸(kǔn)门连成波浪,层层叠叠地向你涌来。走入殿内,宏大的感觉更加明显。辽金建筑的一大特点便是使用“减柱法”营造开阔的空间,相比同时期的宋式建筑又更多地继承了晚唐的豪迈风格,更显得气势雄伟。薄伽教藏殿相当于寺内的“藏经阁”,外形同样是简洁浑厚的调子,却内藏乾坤:围绕三面墙立有木造壁藏和天宫楼阁,雕刻手法极为精巧,很有“一沙一世界”的美感。殿内菩萨造像最有特色,有的头戴脱胎于辽代贵族冠冕的鎏金高冠,有的身着甲胄,颇体现草原民族对军事的重视。这些菩萨的姿态也不像我们常见的那样淡然肃穆,特别是殿内一尊“合掌露齿菩萨”,体态婀娜、朱唇微启,倒像是天真烂漫的“少女姿态”。城南的善化寺也建于辽金时代,但人们走入山门,往往先被明代修建的“四大天王”彩塑吸引了眼球——原因无他,实在是“天王”表情过于生动,算是佛教世俗化为当代网络表情包事业做出的宝贵贡献。步入大雄宝殿中,就能看到正正经经的金代彩塑了。五方佛、二弟子、肋侍菩萨、二十四诸天……每一尊都带着辽金彩塑特有的圆润与华美,特别是二十四天中“功德天”像,面容宁静,眸光如水,好像时间流过她身畔时都会变慢一样。看过彩塑,别忘抬头,殿顶艺术精品——藻井。更是精美到一双眼睛不够看的程度。转过古城,再去恒山,绝壁之上的悬空寺是比恒山本身更让人印象深刻的存在。第一次见到腾空架在悬崖上的悬空寺,你或许也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如此庞大的建筑,怎么可能只凭几根纤细的立柱就屹立千年不倒?确实,只靠几根立柱是不够的——实际上这些柱子几乎就不承重,修建来主要是为了让游人安心。这座“空中楼阁”的重心深嵌在山体之内,“飘飘欲仙”的表象之下是极为坚固的力学结构。悬空寺之“奇”不止于外表,更“奇”在儒释道三教合一。悬空寺内,有供奉道教吕祖的纯阳宫,有供奉佛祖的雷音殿,三教殿中更把佛祖、老子、孔子一起供于神坛之上。能有如此奇景,不愧是有容乃大的大同。丝路明珠,中国由此迈向盛唐大同西郊,最引人流连的去处莫过于佛国胜境云冈石窟。它开凿于北魏年间,建造历时70余年,在武州山下凿成绵延一公里的石窟群落,正如地理学家郦道元笔下描述,“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今日游览,看到十余米高的巨大佛像脸上带着穿越千年的神秘微笑,人们仍不由得动容于这千年一窟的魅力。云冈石窟里还隐藏着更深的秘密:它是我国诸多佛教石窟中尤其具有西域色彩、“胡风胡韵”的一个。不仅是古印度,也不仅是中西亚,在云冈石窟中你能看到希腊式的立柱、罗马式的造型,简直就是全方位旁观了中华民族与世界的一次握手。文明的融合总是渐进式的,这一点在云冈石窟中也有体现:第20窟的露天大佛,属于云冈石窟最早期雕刻的一部分,造型古朴凝重,很是庄严。仔细看,这尊佛像高鼻深目,十足西域长相,身上的袈裟穿法也是标准的犍陀罗风格;北魏太和年间,云冈石窟进入开凿高峰期,石刻内容越发繁复华丽,特别是第12窟“音乐窟”,雕饰着侈丽的歌舞场面,其中还大量出现了琵琶、竖箜篌、筚篥等西域乐器,分明是一场盛大的文化狂欢;最晚出现的石窟则汉文化元素愈浓,身材清瘦、褒衣博带的人像也就越多。丰富且热烈的云冈石窟诞生在大同,这并非一种意外。公元五世纪,北魏王朝定都于平城,即今天的大同。在将近100年的时光里,大同都是丝绸之路东端最重要的一座城市,与西域联系之紧密远胜汉朝,波斯萨珊王朝的银币、中亚粟特的宝石器皿伴随着飞扬的胡旋舞步源源不断地涌入国门。北魏之后再过百年,中国便将步入盛唐,“万国衣冠拜冕旒(liú)”的盛世之种便是在此时悄悄扎下根来。正如云冈石窟一侧山坡上余秋雨题写的石碑所云——“中国由此迈向大唐。”农牧交错之地,碳水与肉食的狂想千百年来,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围绕阴山反复拉扯。当时的人们或许想不到,决定王权命运的并非有形的山峦关隘,而是一条看不见也摸不着的400毫米等降水量线。这条线沿着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路贯穿中国大地,为“种植”与“畜牧”划定边界,当它因气候变化南北偏移,农耕与游牧的攻守之势便随之发生根本改变。如今,狼烟烽火都成过眼烟云,这道生命之线依然塑造着大同的人间烟火——可耕可牧的大同盆地上,既有黄土地上绽放千年的碳水记忆,又有属于草原的豪迈肉食。就和每一座山西城市一样,“面”是大同的主旋律,“刀削面”是这座城市的金字招牌。莫要瞧不起一碗温吞的面条,它饱含着黄土高原上干燥的风与暴烈日头才磨练出的麦香和骨气,偏又被巧手揉成绕指柔。每一家不起眼的面馆里都有一位“刀客”,根根面条削得有筋有棱,爽滑利落。汤底总是大大方方的猪肉牛肉或是西红柿鸡蛋,配上大块的油豆腐、烧肉片,一口下去,哪怕是满腹的愁肠百结也要热腾腾地舒展开。三晋五谷多姿多彩,大同的杂粮更不一般。既寒且旱的环境里,莜麦扮演起杂粮中的主角。这种谷物有种不驯顺的口感,大同人倒摸透了它的脾气,变着花样地搓鱼鱼、捻绳绳、包饺饺、成螺螺、卷栲(kǎo)栳(lǎo)栳……也不知主厨手里到底有什么秘诀,这些东西看着只是变了个形状,可就是一样有一样的滋味。还有豆面、高粱面、土豆粉、荞麦面,本地人把它们挨个调理得明明白白,你大可以天天不重样地换着吃,怎么吃都不会吃腻。碳水已经如此丰富,肉更了不得。大同是羊肉的天下,一天三顿、从早到晚、片刻不离。就不提什锦涮锅里与老油条、五花肉一同翻滚的厚切肉片,也不说家常餐桌上各种烩焖爆炒,更不谈辣卤羊拐口口弹糯的肉筋,就拿一碗最日常、最市井却也是最有代表性的羊杂来说,都要奢侈地用广灵大尾巴羊的肥油来炒底料,一定得把羊油的鲜美发挥到淋漓尽致。碳水肉食俱美,强强联合就是“王炸”了。羊肉臊子是面食的最佳搭档,羊油辣子是凉粉、碗托的提味灵魂,羊杂里加了土豆粉才算功德圆满,天寒地冻的时候有碗羊肉炖面便是幸福的代名词。可还不止如此!在大同绝不能错过的便是羊肉烧麦。小孩拳头一样大的烧麦,各个肉嫩汁足,咬一口满嘴流油,偏偏是按面皮称重,更要命的是价格还特便宜,不了解内情的外地人往往随手买个一两就解决了一天的饭食,真真是逆向的“美食刺客”。在大同,需要慢慢走。只有足够慢,才触摸得到这座城市的肌理,读得到写在每一块砖、每一架梁上的故事。可无论你多么仔细,每一次重到大同,你总能在记忆的字里行间解读出更丰富的内容,是历史,是生活,是在漫长岁月中守望的坚韧力量。你需要到一次大同。你需要在尚未离开她的时候,开始期待下一次启程。声明:本文转载来自网络,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仅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决定孩子一生的“黄金九年”

决定孩子一生的“黄金九年”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文·马歇尔说过:“当我们种下的花没有我们预期的长得那么好时,我们不应该怪花,而是从自己的种植等方面寻找原因。”教育孩子也是如此。当孩子的成长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好时,我们要做的不应是把所有问题都怪罪在孩子身上,而应及时反思自己教育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孩子的成长是分阶段的,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和养育重点。若是一味以昨日之法教今天的孩子,我们将剥夺他们的明天。父母只有搞清楚这些,才能教育出优秀的孩子。9-11岁,小学阶段:抓习惯世上没有笨孩子,只有被“懒”拖垮的孩子国外一位研究行为学的专家曾做过这样一个调查:他找了小学四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数千名孩子,进行了知识、能力、习惯三个方面的测试。测试结果令他惊讶,随着年级的提升,孩子的知识得分和能力得分都有着显著提升,但习惯得分却没有太大改变。由此他得出结论:孩子习惯培养的关键期在小学,而四到六年级是强化习惯的最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若是孩子养成了好习惯,则会受益无穷,对未来的学习生活都有长远帮助。若是还有很多坏习惯,此时也是改正的最佳时期,一旦错过,坏习惯可能就定型了。克雷洛夫说:“天赋如果无益于人事,必将一天天衰弱,天赋若被懒惰所左右,那么再旺盛的事业心,都没有任何指望。”即使再聪明的孩子,若是不懂得控制自己,长期懒散,也只会积懒成笨,滑向堕落的深渊。要知道,好习惯的养成是很难的,需要付出无数的努力和坚持。坏习惯的养成却很简单,只需要一个自由的孩子和一对放纵的父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习惯。”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若没有良好的习惯,是难以面对外界的吸引和诱惑的。目光长远的父母,早就教孩子做到了这3点,养出优秀自律的孩子。1. 主动学习,养成良好的习惯。经常练字,提升卷面整洁度;认真作业,保质保量完成;勤于思考,遇到问题主动求知;定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2. 热爱阅读,拓宽认知的范围。喜欢阅读的孩子,词汇更加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小学阶段的课外时间相对较多一点,父母可以利用这些时间带孩子去图书馆,与他一起读书,帮他养成阅读习惯。3. 坚持运动,塑造强健的体魄。健康的身体是完成一切学习生活的前提和基础。父母可以带着孩子多出门走走,散步、打球、登山等,缓解孩子的焦虑和压力,让他有更充沛的精力投入学习中。12-14岁,初中阶段:多陪伴青春期的孩子,比想象中更需要父母对很多家长来说,一提到青春期的孩子,就有无数的抱怨:“敏感、叛逆、难管、不和家长沟通,动不动就离家出走……”但事实真的如此吗?青春期就是孩子一切问题出现的根源吗?并不是,教育专家陈瑜就曾说过:“不要把孩子的问题甩锅给‘青春期叛逆’,不是每个孩子到了青春期都必然要叛逆的。如果他的个人成长没有被压抑、内心需求得到了充分满足,他与教育者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机制,那他还有什么叛逆的必要呢?”之前曾在网上看过一个网友的故事。上初中时,他迷上了游戏,经常和朋友去网吧,一玩就是一宿。这导致他白天上课没精神,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他的父母不知道该如何教育,只能是打骂他,试图用父母的权威压制他。但他当时正是青春期最叛逆的时候,非常讨厌父母的打压教育,所以总是和父母对着干。但突然有一天,父母不再和他硬碰硬了,而是做好饭,然后叫他吃饭。饭桌上也不再谈论他的学习,只是谈论着近期遇到的趣事。时间久了,他反而不适应了。他跑去问妈妈,妈妈说:“我觉得越是打骂你,你反而更叛逆。我也想开了,成绩下降就算了,只要你不学坏就行。”结果这之后,他反而开始改变了,因为他感觉到了这种转变中暗藏的父母深沉的爱。他不想自暴自弃了,不想让父母失望,想变成父母的骄傲。《解码青春期》一书中写到:“在青春期,身体和心灵的突变就像一场剧烈的风暴。每一个看上去叛逆、难以接近的孩子,都需要父母强有力的支持。”即使他们表现得再坚强、再高冷,也不过是面上的伪装,他们的每一次远离,都是为了靠近。父母一定要明白,青春期的孩子,比我们想象中更需要父母。只有父母给予他们足够的耐心、理解和陪伴,才能赢得他们的心。作家饶雪漫说过:“陪伴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教育不过是不同方式的陪伴。”面对青春期孩子,父母陪他们做好这3件事,才能帮助他们度过这个危险时期。1. 学会控制情绪。能够控制情绪的人,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父母应该教会孩子面对自己的情绪,无论是厌学情绪,还是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找到情绪产生的根源,积极地去应对和解决。2. 锻炼抗压能力。初中的压力虽然大,但还没有高考那般巨大。在这个时候培养孩子的抗压能力是最合适的,教会他面对失败,不惧挑战,只要努力了,即使不成功也是一种成就。3. 懂得处理感情。青春期春心萌动很正常,父母若是过度干预,反而会促使孩子为了反抗父母去早恋,影响学习。父母可以和孩子好好谈谈,告诉他早恋的危害,让他明白最好的感情是双方共同努力去达成目标,若是能考上同一所大学,再谈也不迟。15-17岁,高中阶段:懂放手不懂放手的家庭,养不出有出息的孩子知乎上有个提问:“你怎么看待父母那些‘为你好’的行为?”底下有个扎心回答是这么说的:“当他们以不要和坏孩子玩为由,赶走了我最好的朋友时,我失去了友情;当他们小时候不管我把我丢在老家,高中却突然把我从爷爷奶奶手中夺走时,我失去了亲情;我就像一个提线木偶,在他们的手中被肆意玩弄,若有来生,希望永不相见。”哲学家弗洛姆说:“如果没有尊重,爱就很容易堕落为统治和占有。”在这种充满控制欲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很难成长为积极阳光的孩子。他们可能表面看起来正常,内心却早已千疮百孔。看过一则心理咨询师分享的案例。来访者是一个高中女孩,曾经好几次爬上学校的天台。她的父母带她来做咨询,结果刚坐下就开始吵架,内容是“什么是幸福”。父母的回答是:“吃饱穿暖就是幸福。”女孩一下就崩溃了:“怪不得你们总说我身在福中不知福,原来你们的理解是这样的,可那不是我想要的,我只想让你们平等尊重地对待我。”她说完后,父母直接反问:“我们哪里不尊重你了?我们民主得要命,所有的事情你都可以自己做决定,你还想要怎样?”女孩说:“你们是让我做决定了,可一旦那不是你们想要的结果,你们就会说服我改变,不过是名义上好听,就是假民主。”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想走的路,有自己想过的生活。他们不是父母实现自己理想的工具,也不是父母攀比炫耀的资本。不懂放手的父母,永远养不出独立优秀的孩子。真正尊重孩子的父母,应该是给予他们建议,为他们讲清利弊,并支持他们的选择。易中天的女儿上高三时,曾问过他自己以后应该选什么专业。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告诉女儿:“我虽然是博导,但你必须学会自己选择。”哪怕女儿追问,他也没有给出具体结果,只是说:“我的意见就是‘四项基本原则’和‘三维坐标体系’。‘四项基本原则’就是兴趣原则,优势原则,创造原则,利益原则。‘三维坐标体系’就是X轴——城市、Y轴——学校、Z轴——专业。参考这些,再结合你可能的考分,就能找出一个最佳结合点。”最终,女儿根据他的建议,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了同济大学的设计专业。作家安娜·昆德兰说:“父母最成功的爱,不是把孩子留在身边,而是培养孩子独立,对孩子放手。”不会爱孩子的父母,才想要掌控孩子,把孩子绑在自己身边。真正爱孩子的父母,都做到了这3个放手,给予孩子自由的空间。1. 放手让孩子自己选择。父母可以带着孩子去参观大学校园,了解大学的各个专业,可以提出建议,但不要给出结果。让孩子根据自己兴趣去设定目标,这样也能调动他学习的热情,让他愿意为了目标积极主动地去学习。2. 放手让孩子大胆试错。人生那么长,错了又何妨。孩子犯错并不可怕,那是他们在探索世界、认识自我,是一个不断学习和自我完善的过程。教会孩子正确面对错误,才是父母应该做的。3. 放手让孩子独立生存。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终究是渐行渐远的。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爱不是为他遮风挡雨,而是教会他独立生存的能力,包括基本的洗衣、做饭等,也包括与人沟通、为人处世等。让他在离开父母后,依然可以过得很好。《海边的卡夫卡》中有这么一段话:“孩子就像一棵小树苗,家庭环境就是浇灌的水。如果水质过差,树苗不仅不会成为参天大树,还会枯死。”教育孩子是个长期的过程,不仅孩子需要成长,父母也需要继续提升自己。一个孩子最大的幸运,就是拥有愿意为他们改变的父母。声明:本文转载来自网络,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仅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真正拉开差距的,是父母的黑能量。

真正拉开差距的,是父母的黑能量。

自从有了孩子后,我就经常在思考:是什么拉开了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差距?网上一位博主的发帖,让我找到了答案。博主曾做过几年家教,也从事过教育培训工作,接触过上百个家庭。在对比了一些上层家庭和中层家庭的教育方式后,她发现:教育的本质,其实是拼能量。很多富人家庭,他们孩子之所以目标感强,综合能力高,性格开朗,善于交际,气场强大,就是因为他们的父母一直在给孩子的成长做“增值”。比起成绩,他们更专注提升孩子内在的自信,外在的掌控,让孩子始终保有一股拼劲。而反观一些普通家庭,父母因为自己过得不太好,就把自身的焦虑、压力、情绪通通转嫁在孩子身上。让家庭充满内耗,让孩子被负能量吸食,逐渐变得自卑、懦弱、消极、悲观……是啊,孩子是一个能量体,拥有高频能量才能活出精彩人生。可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常常在吸食孩子的成长能量。曾经听一位朋友说起自己的悲惨经历。从她记事起,妈妈每天都苦着一张脸。抱怨卖菜的缺斤少两,吐槽领导故意刁难,诉说父亲的各种不负责任。但凡她稍有不听话,妈妈就会说自己如何命苦,养育她受了哪些罪,忍了哪些委屈。妈妈说得很煽情,时不时还流下委屈的泪水。年幼的她,一度觉得妈妈太苦了,她想拯救妈妈,却又无能为力,只能坚持做忠实的听众。可时间久了,她也变得厌世悲观,读初二时就被确诊抑郁症。直到现在,她每个月都还要走进心理咨询室,去疗愈童年受伤的自己。一位心理学家说过:“向孩子抱怨自己的不幸,是摧毁孩子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父母和孩子抱怨,本质就是“负能量转嫁”:将自己的委屈,怨恨,不满都转移到了孩子身上。吐掉苦水的父母,一身轻松,但孩子稚嫩的内心却积满了苦楚和压抑,阳光再也照不进去。想起抖音上看到的视频,孩子问妈妈,你工作那么辛苦都是因为我吗?妈妈说:“不是的,宝贝。工作辛苦是因为工作是辛苦的,不论谁做,都会辛苦。就像柠檬是酸的,不论谁咬一口,都会觉得酸。”短短几句话,暖心又治愈。智慧的父母,是纵使生活给了他们一颗酸柠檬,也会把它切成柠檬片,加上蜂蜜水,倒给孩子喝。父母积极乐观,孩子才能从心中生出无限希望和力量,去活出精彩人生。《少年说》里有个高一女孩祈求妈妈不要再当众教育她,给她点留面子。妈妈却没有体谅女孩已经受伤的自尊,反而问道:你不分场合地犯错,妈妈能不纠正你吗?即使在外面,难道孩子的面子比妈妈的还重要?将大人的面子与孩子的面子对立,是很多父母没有察觉到的事。正如一位网友说的:“孩子犯错,家长当众指责,不过是想教育给别人看,以此表明自己不是不管孩子,不是不负责任。”大庭广众,当着外人的面训斥孩子,父母的面子是维护住了,孩子的自尊却碎了一地。郑渊洁说过:要想毁掉孩子,首先应该做的是摧毁孩子的自尊。杀手锏就是当众出孩子的丑,当着外人损他、贬他、让他无地自容。还记得那个因打扑克被老师叫家长的14岁的男孩吗?妈妈当着他老师和同学的面,狠狠批评了他一顿,还扇了他几个耳光。无地自容的男孩,转身就从5楼跳了下去,不治身亡。还有位网友,因为去网吧被叫家长,爸爸来了又骂又打,还让他当众下跪,最后孩子慢慢变得不正常了。孩子人小,面子事大。教育不关上门,就关上了孩子的心。所以,下一次孩子犯错时,请学会控制情绪,关起门教育。被父母的尊重和爱滋养着成长的孩子,才能成为一个自尊、自爱、自强的人,才能活得无所畏惧,自信而坚定。《老师请回答》中,就有一个爱唠叨的妈妈,不管孩子做什么,都要念叨几句。儿子在写作业,她过来就是一顿语言炮轰,不是挑剔儿子写得慢,就是挑剔儿子写得不好。见儿子停笔不动,她又一顿质问:你写得怎么样了?你写完了没?你是在想题呢,还是想游戏呢?做了几道题了呀!她每天催着、盯着、不停唠叨着,可儿子就是故意似的,越说越不好好学。后来,儿子更是学会顶嘴、撒谎、离家出走,怎么让妈妈生气,就怎么来。长期的挫败感,让妈妈一度想要带着儿子一起去跳楼。妈妈不懂,为什么自己费心费力,却始终教育不好儿子。节目组老师一针见血指出,是她无休止地唠叨,让孩子不得不用叛逆的行为宣泄自己的不满:你越说,我越不如你意。就像《不管教的勇气》一书中写的:唠叨,会让孩子明知道什么是对的,但也不去做。从本质上讲,唠叨只是父母的一种心理需要,以关心、讲道理之名,来缓解自己的无力和焦虑。但被语言炮轰的孩子,接收到的其实只有父母脸上的不耐烦、不信任,还有语气里的埋怨、指责或命令。孩子觉得很痛苦,就只能任由坏行为持续。真正为孩子好,父母嘴上就应该有一条拉链。少一份说教,多一份身教,用行动代替语言去影响孩子。少一点干涉,多一点信任,孩子感觉良好,才会去改。唯有如此,孩子才能自发自觉,努力上进,越来越好。哭穷,是一剂毒药,很多父母却没有意识到。在超市,有个女孩盯着一瓶4块钱的饮料看了很久。妈妈看到后,上来就开始教育:“以后上超市不能随便见着东西就拿,一定要先看价格。不是说不让你花钱,而是说,你是个没赚钱的小孩。咱这个消费水平就在那里,不能跟别人比……”周围人来人往,妈妈却毫不留情地大声训斥着。骂她不懂事,说她不体谅爸妈的艰辛。最终,女孩只好默默将饮料放回了原处。这位妈妈其实并无恶意,她大概只是想借机教育女儿,钱来之不易,又或许是下意识地希望女儿感恩父母的付出。但她不知道,她达到了自己目的的同时,女儿心里也种下了贫瘠的种子。如父母所愿,她会听话、体贴、懂事,但她却会有深深的“不配得感”。就像奇葩说辩手席瑞,他从小听得最多的话就是“家里没钱,你妈一个人养你不容易”。所以长大后的他,即便努力改变了生活的不富裕,没钱的恐惧感依然如影随形。直到今天,他去一个消费场所,只要身上没带够3倍以上的钱就会倍感不安。甚至,他只要病得不严重就不会去医院。面对别人对他的好,他的第一反应不是欣慰,而是觉得“我不配。”所以,如果孩子要求正当,你有能力满足,不妨痛快地答应;如果没有能力,就坦荡地告诉孩子原因,并鼓励孩子用自己的双手,去拥有美好的东西。不被贫困捆绑,孩子的内心才能丰盈而富足,对人生始终充满自信和希望。心理学中有一个“蓄杯理论”。说的是每个孩子内心都有个杯子,父母需要不断往杯子里填“爱”与“亲密”,当杯子被填满时,孩子能量充足,生命力旺盛。而向孩子索要情绪价值的父母,不仅无法给孩子续杯,反而不断掏空孩子的杯子,耗光孩子的成长力量。心理咨询师郑州曾分享一个抑郁症患者的故事。从小,女孩父母关系就不好,经常吵架,长期冷战,小小的她,夹在中间,两头受气,还要想办法调和父母。平时,爸爸在工作上受了气,回到家,也总要把她骂一顿。妈妈心情不好时,也没有好脸色,不是不理她,就是突然吼她。女孩说,自己每次回家,都会在门口驻足好久,一是害怕回到家又见父母吵架,二是真的没有勇气踏进这个冰冷的家。她每天小心翼翼,察言观色,主动讨好。可她自己在学业上的困难,在交友上的苦恼,以及藏着心中的各种委屈、害怕、焦虑,却无处诉说和发泄。心理能量的过度消耗,让她开始暴躁,头痛失眠,有自杀倾向,最终在高二时被确诊“重度抑郁”。父母成为情感的“索取者”,孩子被迫成为“情绪容器”,这是家庭关系的错位,也是一个家庭最可怕的地方。父母可以通过打压、训斥孩子,缓解内心的烦躁与愤怒。可孩子又该怎么办?被负能量裹挟的他们,只能默默咽下情绪垃圾。所以,如果真爱孩子,请不要肆意向孩子宣泄你的情绪。学会把坏情绪丢在家门口,把爱带回家,孩子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网上有一段话说得很好:如果你是一个普通父母,没有什么资源,没有太多文化,也不知道怎么去教育好自己的孩子;那么就请你多鼓励他,多认可他,多表扬他,多理解他,还有多支持他。千万不要把自己的认知、焦虑、恐惧、愤怒、委屈,强行转移给孩子,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不吸食孩子的能量,就是最好的爱。所以,从今天起,为了孩子的未来,请父母一定要多修炼自己。用自己的爱、认同、尊重、信任,为孩子赋能,让孩子活成乐观、阳光、充满正能量的模样。如此,孩子才能无畏前行,去拼一个大好前程。声明:本文转载来自网络,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仅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读懂了《岳阳楼记》,你就明白了孤独、无常、命运

读懂了《岳阳楼记》,你就明白了孤独、无常、命运

范仲淹有诗云:“南阳有绝胜,城下百花洲。”那年,改革失败的范仲淹外放到河南南阳:修亭、筑阁、造百花洲、设立花洲书院,教化民风,忙得不亦乐乎。有一天,他收到朋友滕子京从岳阳寄来的信,还有一幅洞庭晚秋图。滕市长说,我管辖范围内的岳阳楼已重修完工,邀请范诗人拨冗写篇美文宣传宣传。朋友相求,岂能拒绝?只是,范仲淹并没有到岳阳楼打卡,怎么写?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加上幼年在洞庭湖畔读书的记忆,这位文坛大佬很快脑补出一篇文章。这便是“北宋散文的压轴之作”《岳阳楼记》的缘起。时光倏忽,悠悠千年,人去楼空,沧海桑田。岳阳楼依旧屹立在洞庭湖畔,惊艳了千年时光,《岳阳楼记》依旧在书卷和朗朗书声里流传千年。读懂《岳阳楼记》,你就会明白人生的孤独,无常,命运。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范仲淹手执笔墨,遥想洞庭湖无限风光:秋天,秋雨绵绵,浊浪冲天,连月看不到太阳,那些文人就会伤春悲秋,凄凄惨惨戚戚。春天,春暖花开时,沙鸥翔集,湖面恢复平静,那些骚客又会心旷神怡,精神抖擞。总之,湖面的风光随天气改变,游人的心情又随风景而定。《岳阳楼记》中这两句,说的是风景,也是世情。天气变化莫测,人们的心境随之流转不定,一霎柳暗,一霎花明。范仲淹站得高,看得远,认识这种心态的桎梏。他所追求,是无所偏颇、兼容并包的大格局。这种格局,就像苏东坡任职杭州时,闲来游西湖写下的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在他眼里,晴天雨天,都很好,各有各的好。这种格局,也像苏州留园内的一个亭子,亭上有一匾额,写着:佳晴喜雨快雪之亭。意为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莫将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不管怎样的风景,其实可都值得欣赏,真正的智者,日日是好日。一个人,若以分别心看待万物,便会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西方大哲人罗素曾说:幸福的本源,是人生的参差百态。心态正了,才能顺其自然,活得也就没那么累了。胸襟广了,才能海纳百川,笑看世间生旦净末丑。格局大了,才能包罗万象,领略旅途中的气象万千。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人生一世,总在上下求索。幼年丧父的范仲淹,随改嫁的母亲从苏州到了长山的朱家,改名朱说(yue)。朱说同学好学上进,励志苦读。每天早早起床,煮一锅粘稠的粥,凉了,切分成四块,早上两块,晚上两块,拌上腌菜。吃饭的问题就这样解决,将更多时间用于读书。长大后,得知身世的他很想争一口气,决定出人头地,有所作为。于是背起行囊,带上喜欢的琴和剑,去往大名鼎鼎的应天书院。剑胆琴心的少年,风尘仆仆的远方。星光熠熠,不负赶路人。在学院五年,他除了早起,晚上还用冷水洗脸,赶走瞌睡虫,继续挑灯夜读。他谢绝同窗赠予的美食,宁愿喝粥果腹,只为抵制诱惑,克制欲望。他在佛前发愿:此生若不为良相,造福百姓,便愿意做个良医,普济苍生。这位断齑画粥的寒门贵子,26时进士及第,从此踏上仕途,载沉载浮,一步步成为受世人敬仰的范仲淹。他所求的仁人之心,是处世的热忱之心,做事的赤子之心,更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的千古圣贤读书心。这是他读书的志向,也是他活着的信念。曾国藩家书中有言: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凡将相无种,圣贤豪杰无种,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鸿雁因为信念,跋山涉水,飞跃千里,只为去南方度一个暖冬。对待读书要像对待信仰一样坚定,对待信仰要像对待读书一样深情,那必然会有所成。持灯者,行将远。有志者,事竟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八个字,是范仲淹的人生观。不因事物美丑而喜怒,不因个人得失而悲欢。世界风起云涌,我自人淡如菊,如如不动,以不变应万变。正如庄子《逍遥游》中一句:“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岳阳楼重建完成时,滕子京的朋友和部下纷纷前来表示祝贺。他觉得没什么值得庆贺,反倒想痛饮一场,再凭栏恸哭一场。因为,他想起自己被贬岳阳的失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既是勉励朋友,也是在鞭策自己。电视剧《清平乐》中,范仲淹因直言进谏触怒宋仁宗,被贬到桐庐。马车到了桐庐郡,他与迎接的老友谈笑风生。驻足四望,觉得虽然被贬,却有幸来到这么一个青山绿水的好地方。于是脱掉鞋袜,踏进山溪,掬一捧溪水,畅饮一番,然后开始吟诗。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取得一点小成绩,就飘飘然,忘了几斤几两,受了挫折,一下子就蔫了,还要怨天尤人。总之,得意也忘形,失意也忘形。《金刚经》中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人生苦短,想通了,凡事便没什么值得斤斤计较。世事无常,看开了,当明白顺境逆境应泰然处之。摆脱情绪的枷锁,以平常心看人间百态,超然物外,不计得失,那一切都不是事,人生也自然处处喜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如果用一个字概括概括范仲淹的一生,那就是:忧。他所忧,不为宝马雕车、凤箫声动,是忧国忧民,忧四面边声连角起。范仲淹除了在庙堂秉公谏言、主持改革,还治水修堰、兴办学院、戍守边疆。不管身处何方,他都为家事、国事、天下事操碎了心。皇太后刘娥去世后,宋仁宗亲政。很多曾受太后打压的朝臣站了出来,对她进行各种批评。同样被太后打压过的范仲淹秉公直言,提醒宋仁宗,应该看在太后所做功劳的份上,掩其小故,全其大德。宋仁宗听取建议,下令不准众臣妄议太后往事。在河南睢阳讲学时,一个叫孙秀才的人想要获得游学费用,范仲淹赠予他一千文。第二年,孙秀才又来,范仲淹照样赠予一千文,问他为何要游学四方。他说,家有老母,无力赡养,又不甘心荒废学业。范仲淹想起自己的求学生涯,愿意给孙秀才一个读书的名额,每月还可得一笔钱财供养。秀才很珍惜这个机会,发奋苦读,十年后成为受人尊称的“泰山先生”。以推己及人的心理,打开皇帝心结,维护朝廷安稳,又以推己及人的心理,慷慨解囊,为别人排忧解难。范仲淹和他敬仰的圣贤一样,“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从寒门走出的范仲淹,获得贵人相助的孙秀才,都在告诉世人一个道理:当你自己有了吃苦耐劳的毅力,随遇而安的能力,命运自会给出最好的安排。你成为怎样的人,就有怎样的命运。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品德高尚的古人,我同谁一起呢?范仲淹在心里发出这一声叩问。这叩问背后的孤独,像唐代诗人陈子昂,因为报国无门下,独自登上黄金台,向天地发出那千年感喟。作为无名之辈,如果我们够选择,谁不想过一种庭前花开,屋后桃李,鸡犬相闻,闲来撸猫的生活?但这样,就不孤独了吗?演员王建国曾用一个段子阐述了绝对孤独的内涵:一个看坟地的人,手机没电了,他想充电,方圆十里只有他一个人,他想逃跑,但是不能,他需要靠看坟这份工作偿还贷款。这时候,他最害怕和最希望的是同一件事——有人跟他说句话。那真是孤独得一点招都没有。最后王建国说,其实他非常喜欢孤独,只有孤独让他感到平静、安全。从某个意义上来说,我们都是自己生活里的看坟人。但别忘了,学会在孤独中与自己相处。熬过每一个孤寂至暗的日子,终会迎来生活的甘甜。正如林语堂说的:“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蚊蝇,足以撑起一个盛夏傍晚间的巷子口。”熬过孤独后,生活也可以孤独的这么人情味十足。因为孤独,是阅世的智慧,也是向内探索的勇气。猛虎总独行,牛羊才想成群。心有所向者,独行亦可成众。《岳阳楼记》是范仲淹的应邀之作,却惊艳了几个世纪。就连明末文人金圣叹喜欢毒舌,却也在读过后大加赞美:“圣贤心地,圣贤学问,发而为才子文章。”白云苍狗,往事越千年,相同的困境总在不断重复上演。但平凡如你我,都能从中感悟到人生的真谛:迷茫时前行,悲伤时自渡,绝望时发光。天地悠悠,人生漫漫,这始终是每个人一生的修行。声明:本文转载来自网络,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仅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真正厉害的人,都是成长型思维

真正厉害的人,都是成长型思维

你知道为什么不同的人处理相同的麻烦,最终的结果却大相径庭吗?你知道为什么不同的人面对相同的压力,有的避之不及,有的却兴奋不已吗?有人说,这是源于性格的不同。曾经我也认为这是天生注定的,无法改变。但读过《终身成长》之后,我改变了想法:这其实是每个人思维模式不同所导致的。三毛曾说:“苦难可以是一种功课,你好好地利用了它,就是聪明。”而这种聪明,正是作者卡罗尔所说的成长型思维。朋友若楠,在公司做了七年的会计,一直认真负责、兢兢业业。财务经理退休前,考虑到她一贯表现不错,且聪明好学,便向管理层提议由她来接任,同事也都很支持。和总监面试后,她信心满满地等待任命通知。但意外的是,公司不仅没选择她,还平白空降了一个领导。这个突如其来的“噩耗”,让她既羞愧又愤怒,忍不住开始怀疑自己:“是我有什么问题吗?水平不够?不会经营关系?还是说我真的就没做这行的天赋?”就在她决定辞职时,突然冒出的一个念头让她冷静了下来:没能得到那个岗位,仅仅是我遇到过众多挫折中的一个而已,它并不能说明我很失败。如果我因此消沉、从此不再成长,这才是真正的失败。当她想通之后,就不再自怨自艾,转而将精力用在提升自我上面。后来,她用一年考下了中级会计师职称,工作中取得的一些成绩也逐渐得到管理层的赏识。直到现在,她都无比庆幸:那时的她,竟无意间开启了成长型思维模式。就像卡罗尔说的:固定型思维的人会把发生的事情当成一个衡量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的直接标尺。成长型思维的人则不会给自己贴上各种标签,或是对自己失去信心。他们明白,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也许是不公平的待遇、也许是工作的挫败、也许是命运的捉弄。与其浪费时间怨天尤人,不如用来解决问题、提升能力。当你能力足够强、实力足够硬,所有的不如意都是过眼云烟。前阵子,同学小C怒不可遏地说她要离婚。让我想想这是第几次了,算了,数不清了。她之前的恋爱,每次都是从“一见钟情”开始,以“三观不合”结束。这次让小C无法忍受的是,出差回来的她掀开脏衣篓,里面竟然还存着丈夫3天前的衣服。我问她有没有好好沟通过,她摇了摇头:“没什么好沟通的,他总这么邋遢,我们三观不合,我为什么要委屈自己。”她还像从前一样,一心想要“完美伴侣”。卡罗尔在书中写道:固定型思维模式者总认为,最理想的情况是即刻的、完美的、永恒的和谐相处。可惜生活不是童话,这个世界上并没有绝对完美的婚姻。电影《爱在午夜降临前》里,主人公杰西希望妻子赛琳能和自己到美国去生活。而性格独立的赛琳,却希望丈夫可以支持她发展事业,并且多花点时间照顾孩子。他们都想改变对方,却不能如愿。幸运的是,俩人没有一直沉浸在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而是在不断的磨合和沟通中认识到:幸福并不会因为结婚就自己出现,夫妻之间必须互相扶持、共同努力才能够得到它。因此在婚姻红灯亮起时,他们开始用爱和耐心包容各自的不完美,然后不断改变自己、为对方做出妥协。婚姻里,多的是鸡毛蒜皮的争执:家务凭什么都是一个人做,另一个人却能安心当甩手掌柜?为什么每次用完东西都不放回原处?周末到底应该听你的出去吃饭,还是按我的心意在家看电影?决定我们是否幸福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你选择用什么样角度去看待它、解决它。与其争执谁对谁错,不如合力解决问题。与其执着完美伴侣,不如和对方一起不断磨合和完善自己。学会成长型思维,才能摆脱批评和指责,转向合作,让夫妻关系持续保鲜。同事有个非常聪明可爱的儿子。每次去她家做客,她都会热情地展示孩子的画和成绩单。每当孩子取得不错的成绩时,她都会夸奖:“你真聪明!”“你真的很棒!”可后来孩子升入高年级之后,突然成绩一落千丈,为此她常苦恼不已:“明明儿子十分聪明,为什么就不愿用在学习上?”每天跟我们分享的日常也从“母慈子孝”变成“鸡飞狗跳”。难道是鼓励式教育失败了吗?实则不然,这只是固定型思维模式在作祟。它让孩子们执着于被称赞的成果本身,却忽略了过程。家长们将“聪明”与孩子的“成绩”相关联的弊端就在于:其一,一旦学业变得困难,意味着很可能无法取得往日的好成绩,孩子就会怀疑是自己变笨了。其二,为了避免大家认为他不再聪明,他会选择逃避,对学习产生很强的抵触情绪。这其实也是现代“伤仲永”产生的主要原因。卡罗尔在书中提到:我们应该避免那种对孩子的智力做出评价的赞扬方式,或是让他们觉得我们并非为了他们付出的努力,而是为他们的智力和才能感到骄傲的赞扬方式。这并不是说鼓励式教育是不正确的。只是为人父母,更应该运用成长型思维模式,去鼓励孩子注重过程,享受挑战,并从失败中获取教训。比如,比起夸孩子聪明,不如夸他勤奋、努力;比起夸孩子考得好,不如夸他这次在哪一门上又有了进步。如果孩子表现得不好,那就跟他一起分析利弊、下次不断改进,继续努力。用成长型思维陪孩子一起成长,孩子才会明白,努力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固定型思维总是轻而易举地跳出来,而成长型思维则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实践。那么该如何踏上通往成长型思维的旅程呢?不妨看看以下几点建议:第一、接受。战胜困难的第一步就是面对。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面对这个事实:每个人都会被固定型思维束缚。但要记住:它既不可耻也不可怕。第二、观察。当你遇到了一个难题,观察一下自己脑海中是否有这样的声音:放弃吧,你搞定不了这件事。你永远也成为不了那样的人。这些声音就是你固定型思维的人格发出来的,你需要观察他总是在什么时候出现,并找到激发他的原因。第三、命名。现在,你需要给那个固定型思维的人格起名字。可以叫他大壮、小帅或者小美。每当你遇到困境时,他们总会出来火上浇油。因此你也可以给他起一个讨厌的名字,让你一旦发现,就提醒自己绝不能成为他。第四、教育。最后一步,你需要和这个固定型思维的人格一起踏上成长的旅程。在他出现时,你要去和他心平气和地对话:我知道也许现在我还无法做到这一切,但请你耐心一些,我会找到头绪,我明白下一步要去做什么。希望你可以跟我一起尝试。当你能够勇敢面对固定型思维人格,并且让他加入到自己的成长之路时,就能用更积极的态度去面对那些棘手的问题。托尔斯泰曾感慨:“大多数人都想改变这个世界,但没有人想改变自己。”人生就是一关过完还有一关,想要改变不满意的现状唯有改变自己。让自己的思维终身成长,不仅受益终身,还能运用这些技巧去帮助家人和朋友。声明:本文转载来自网络,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仅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读了5遍《曾国藩传》顿悟,人生的最高境界:熬

读了5遍《曾国藩传》顿悟,人生的最高境界:熬

最近,网上有一个帖子:我18岁生日,在另一个18岁女孩子的成年礼上当服务员。不少人看完就破防了。有人评论说:“18岁的那年,我在骑着电动送外卖。”也有人感叹道:“为了去看上海的夜景,我用了整整20年。”看着这些散落在评论区的尘埃,不少人都难掩心中的苦涩。好像我们这一生无论怎么努力,都很难到达梦想中的灯塔。有人拼搏一生仰望的百米高楼,它的下一任主人早已在楼顶呱呱坠地。于是,不少人开始彷徨:我们的努力真的有用吗?出身微苦,到底有没有出路?低开的人生,有没有希望高走?这样的疑虑,十点君也曾同样存在。而每次迷茫时,我都会去翻翻曾国藩的人生。他是那个不少人口中出身寒微、甚至有点“笨”的人,但他这一生低开高走,走到了多少人都够不到的高度。他说,人这一生要想逆袭,只有一条路。熬。熟悉曾国藩的人,大都听过一个故事。说少年时期的曾国藩在屋内挑灯夜读,有一小偷潜入房间,准备等他熟睡后实施偷盗。不曾想,当时的曾国藩正在背书,短短一篇古文左背右背,还是磕磕绊绊。小偷都睡了一觉起来了,曾国藩还是没背下来。小偷忍不了了,怒气冲冲地冲进来责骂曾国藩:“你这么笨还读什么书?”接着,洋洋洒洒地将这篇短文背诵了一遍,随后扬长而去,留下曾国藩在原地错愕。这一故事虽无从考证,但从民间访谈中,多少也能看出曾国藩的天资平庸。从后来的史料中我们得知,曾国藩的出身确实寒微。他出生在湖南省湘乡县一个祖辈务农的家庭中,家里也没什么人从官从政。智商也确实不高,甚至还有点家传。父亲为考取功名,参加了十七次科考,才勉强考取了秀才。他呢,虽比父亲强点,但也考了七次。那些后来和他同样声名鹊起的人中,大都年少成名,多的是十几岁就考取了功名。而他呢,考中秀才的时候,已经23岁了,这样的成绩,确实拿不出手。或许是上天垂怜。熬过了秀才这道坎儿后,曾国藩往后的人生顺遂了不少。他接连考中了举人、进士,顺利开启了自己的为官之路。后来,曾国藩在总结自己的求学之路时,说过一个学习方法:“拙看似慢,实则最快。”在读书上,他要求自己每日省,每月省,不读懂上一句,不会读下一句,不完成一天的任务,绝不休息。正是靠着这样的勤勉,让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有了后来的“平步青云”。其实人这一生,哪有什么一夜成名。对于普通人来说,更重要的是熬过了那些无人问津的岁月,才会有后来的厚积薄发。早年的曾国藩,就是那一类虽然笨拙,但从不停歇的一类普通人的代表。         只是,普通人的上升之路向来荆棘遍布。很多时候,你到了那个阶层,并不意味着你就进入了那个圈子。曾国藩的为官之路,就差点以被咸丰帝罢免为终。那时,初入职场的他,身上总有股读书人的清高气,加上是从穷乡僻壤考进的京城,更是自诩斐然。他看不惯官场里的灯红酒绿,接受不了同僚之间的阿谀奉承。他想做一个流芳百世的好官,他不愿与这些人同流合污。那段时间,他将傲气写在脸上,看到不爽的就怒批两句。结果呢,人脉没拓展多少,反倒与各大名流者结仇甚多。以至于“诸公贵人见之或引避,至不与同席”。就连当时的皇帝,他也没放在心上。咸丰皇帝继位之初,其他官员都在想办法如何讨皇帝欢心。曾国藩偏不,他立马上书一折子,痛批官场不良风气,言辞之犀利,将皇帝的江山社稷贬损得一文不值。咸丰帝大怒,下令要治他的罪。好在当时,京中尚有正直清廉之人愿意为曾国藩站台,这才使他免遭罢官流放之罪。这一次化险为夷,让曾国藩后怕不已的同时,也开始反思自我。心中自幼种下的圣贤之道在这时候重新萌芽,试图去为自己寻求“安身立命之根本”的本能,也在这时候爆发。他开始明白,才能固然重要,但在这个没有等闲之辈的官场,为人处世的分寸也同等重要。那段日子,无人知道他是靠什么熬过了不被众人理解的日子,也不知道他靠怎样的信念度过的艰难的岁月。只知道后来的他越来越“仁德”,越来越通透。他的官位也越做越高,短短10年升迁7次,37岁官至礼部侍郎,成为当时最年轻的二品官员。以至于后人曾这样评价过当时的晚清三杰:左帅左宗棠严,人不敢欺;李帅李鸿章明,人不能欺;曾公曾国藩仁,人不忍欺。足以看出,曾国藩在于本性对抗、改变性情这条路上,做出了多大的付出。从这件事过后,曾国藩的性格愈发稳了。看透人性,通晓官场,也让他在后来的带兵打仗岁月中总能稳住心智,拿下一城接一城。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时,曾国藩正好在老家。看着一路来势汹汹,从广西直逼湖南,势头甚猛的太平军,曾国藩立刻筹建团练,准备一举消灭太平军。他原本以为,这支农民起义军没什么威胁,能轻轻松松拿下。谁知道,早期太平军军纪严明,战斗力极强,清政府的正规军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曾国藩所率领的部队更是屡战屡败。这样的贸然进攻,不仅使得湘军伤亡甚众,也让将士们士气大减。实战上的受挫,让曾国藩不得不好好重视这支起义军。后来,经过多个回合的交战,曾国藩采取了新的作战方案:放弃肉搏战,采用地理优势的方式,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同时,从敌后方进行围剿,切断补给,斩断他们的退路。靠着这样的方式,曾国藩多次率领湘军战胜了太平军。董宇辉在推荐《战安庆》时,提到过曾国藩这种作战方式:结硬寨,打呆仗。结硬寨指的是,在行军打仗前,要先确保自己的防御能力,抢占有利地形,修筑坚实的防御工事;打呆仗指的是,在战争过程中避免盲目冲锋,而是选择合适的战术,稳定地对敌军进行压制和打击。要知道,这并不是个讨巧的办法,尤其是扎营上,花费的时间特别多,湘军在行军时,半天行军,半天扎营,可见花费的功夫。但是靠着这种方式,曾国藩在率领湘军攻打安庆时,用了整整16个月,直到城里的人无心守城,无力守城,饿到没有东西吃的时候,曾国藩才发动攻城。这时候,对方几乎没有什么战斗力,随着城墙垮塌,湘军直逼天京,彻底挽回了颓势。而这样的作战方式,又何尝不是他靠着“苦熬”的心态在硬撑。哪怕过程没有那么风光,结果也大多是险胜。曾国藩也在后来总结过自己的作战方法:“十余年来但知结硬寨,打呆仗,从未用一奇谋、施一方略制敌于意计之外。”但至少,他稳扎稳打的做法减少了伤亡的人数。胜利虽然来得晚了一些,但没有缺席。有人问,这个年代,我们为什么要重读曾国藩?其实,读的正是他的笨,他的痴,和他的苦熬。他并非生来完人,相反的,他身上的问题一直都很多。当年求取功名时,他也不像我们想象般凿壁偷光、夜夜苦读,而是时常在懒惰和进取间徘徊。戒烟也是,反反复复循环了很多次,最终也没能彻底戒掉。但不同的是,曾国藩身上虽然有着和我们当代人一样的“想要偶尔躺平”的心态。但他的人生主线始终是步履向前的。31岁那年,人生已经逆风翻盘时,他给自己定下了每日12条必修课。其中囊括的“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等,虽然没法真正日日做到,偶尔也有懈怠,但整体上都在遵守。他也在对儿子和族人的要求中,贯彻着自己为人自持自修的本性。告诫儿子:余于凡事皆用困知勉行工夫,尔不可求名太骤,求效太捷也。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告诫族人:侄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之事,切不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也。正是靠着这样日复一日对品行和操守的要求,使得他和家族在那个年代实现逆袭。也让他这个平民出身的寒门子弟,后官至清朝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成为清朝“中兴第一名臣”,青史留名。十点君知道,在这个年代,很多人都会抱怨自己出身不好。“人生最大的分水岭是羊水”这句话,也反复出现在各大自媒体平台上,愈发使我们感觉到命运的无力。但命运这件事,向来休论公道。看了曾国藩的经历就知道了,其实对于大部分人的人生而言,哪有什么一夜成名。有的,不过是慢慢地熬,一步一步地走。在负重前行的时候多朝前走一步,在想放弃的时候多坚持一下子。也许走着走着,命运的转机就会出现。有时候,熬得住眼前的苟且,才会有日后的出头。声明:本文转载来自网络,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仅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拒绝伟大,是养好孩子的开始

拒绝伟大,是养好孩子的开始

今年的母亲节又到了,不出意料,我的朋友圈又被各种歌颂母亲无私、伟大的文字刷屏。但我觉得不该是这样的。五六十年前,我们会歌颂胡适的母亲,歌颂鲁迅的母亲,赞美她们的无私和奉献。可是到了今天,当我们再度为母亲们的无私、不计回报这些词感动时,我们是否在默认、接受、赞同,甚至强化她们为家人所做出的牺牲和奉献呢?这个母亲节,我不想再“歌颂”母亲。因为,一位“伟大”的母亲不仅意味着奉献自己,更意味着牺牲孩子的幸福。说实话,曾经的我也是一个堪称无私的妈妈。我从小成长于一个传统家庭,在我的记忆里,妈妈一直是为我们无私付出的。妈妈曾经是位优秀的小学老师。我上初中那一年,她有机会调到其他镇上做一名小学校长。我记得那一夜,妈妈辗转难眠,第二天跟我说:“你现在是学习关键期,我要是这时候离开你,你可怎么办啊?”最终她还是留在了原校,履历也一直定格在了“老师”一职。所以,等到我做了妈妈,基本也复制了我妈的伟大路线。生孩子之前,我曾经一路做到了主编的位置,但有了女儿之后,为了家庭,孩子2岁那年,我选择成为了一名全职妈妈。至此,孩子几乎占据了我的全部生活。每天早上6点准时起床给一家人做早饭,喊女儿起床吃饭,给她收拾书包,我再开车送她上学,回家叫老公起床吃早饭,等老公走了我再收拾桌子,做家务。中午怕女儿吃不惯学校食堂,接女儿回家吃午饭,再送回学校,晚上再去接女儿放学,回家做饭。。。这一坚持就是七、八年。我一直以为我对孩子的付出和都是理所应当的,所有妈妈都该如此。但是我有一个发小,她比我早了大概3年生娃,同样生的也是女儿,她的教育理念却截然不同。她刚毕业没多久就结婚怀孕了。女儿两三岁时,她有机会被单位派出去国外进修,只考虑了一个晚上,她就决定把孩子丢给老公照看,自己义无反顾的就去了。想当初听到这个消息,我还特意私聊她,说现在正是孩子需要妈妈的时候,让她三思,别等以后后悔莫及。她的回复是“如果我真的因为孩子,错过了这个提升机会,那才是真的后悔一辈子。”进修回来后,发小也一直没闲着,经常能在朋友圈看到她去各个城市出差的身影。听说她还多次缺席女儿的家长会,早早培养了女儿自己上下学、自己做饭的技能。对于发小这种“自私”的做法,我一直不敢苟同。很多年过去,我女儿上了初中,发小的女儿也上了高中。一次,发小来我的城市出差,顺便把女儿小可带来一起旅游。多年之后相见,我发现我闺蜜状态极好,神采奕奕、体态匀称、优雅知性。而我呢?面容憔悴、身形臃肿、衣着朴素,宛如一个怨妇。饭席之间,我忍不住跟发小吐槽自己的近况:你看我老公,一出差就半个月不着家,什么都得我自己来;孩子也不让人省心,成绩特别不稳定,那数学,差的哟 ;你说我这一天天啥都得操心,真是心累...反倒是发小,一直微笑着跟我分享这些年的她的经历、见闻,还有心路历程与成长。小可也在一边附和着妈妈,满脸崇拜。看到这一幕,我忍不住有点酸的问小可:“你妈平常没什么时间陪你,你不会不开心吗?”结果小可摇摇头说:“不会啊,虽然妈妈陪伴我的时间少,但是作为她的女儿,我感觉特别开心。阿姨你知道吗?我之前学习压力大,是我妈帮我和老师请了一天假,专门带我去游乐场玩了一天,之后还带我去做了spa,我从来没感觉那么放松过。还有昨天看我妈在大会上发言,底下那么多人,我妈一点不打怵,实在是太酷啦!我以后也想成为我妈这样的人,自由自在,我还打算放暑假去青海做环保志愿者呢,妈妈也特别支持我。”我发现,小可讲这些的时候,眼里是有光的,她是真的打心眼里认可她妈妈。而且可以看的出来,小可是一个自信独立又有主见的孩子。再想想我自己的女儿,一直以来,我都把她照顾得无微不至,生怕她累着、苦着。可她性格总是唯唯诺诺的,从来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遇到点事总想退缩。那天回家路上,我开始反思,自己一直以来的付出是不是错了。我想起女儿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曾请求我放学想和同学们一样,自己回家。我却断然拒绝:“不行,你一个人多危险啊!”我还想起女儿刚上初中那会,由于不适应,第一次考试在班级垫底。回到家里,我冲她大发脾气:我天天就围着你一个人转,你还不好好学习,对得起我吗?真是太让我失望了!当时的我,完全忽视了女儿低下头,眼里打转的泪珠。可能就是在这样无数个瞬间里,女儿变得越来越自卑、消沉。我终于悲哀的发现:我倾尽所有给女儿的爱,其实并不是她需要的。我的付出,不仅牺牲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更磨灭了孩子蓬勃的生命力。之前在热搜上看到一位来自北京的博主。博主的妈妈是一位特别独立的女性、从未被结婚生子困住。她出生于广州,本科和研究生都就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学的是计算机,研究生毕业后,为了更好的发展,选择移民去国外。从博主出生到13岁,妈妈一直都在缺席他的成长,一直都呆在国外打拼事业,一年内也很少飞回国去看望他和爸爸。所以,他对妈妈的感情很复杂,说不上来妈妈是爱他还是不爱他。但妈妈的确也让他很崇拜,在北京有房有车,没事就周游世界,精神世界特别富足。很多时候他都在想,或许他是妈妈的枷锁,所以妈妈并不喜欢他。现在他长大了,看过这个世界之后,终于看开了很多事情,妈妈有自己的山海。底下点赞最高的一条评论是:“下次这种剧本请给我妈妈,她这辈子太苦了!”是啊,在中国,太多女人为家庭为孩子奉献了自己一生,一辈子都不曾追求自己的人生。作为子女,我们最想看到的是妈妈能够清醒独立,为自己好好活一次。当妈妈经营好自己,才会带给孩子源源不断的力量。去年,美国科学家卡塔琳·卡里科,因为在核苷酸基修饰领域的杰出发现,成为史上第13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女科学家。卡里科的科研之路非常坎坷,经常拿不到科研经费,甚至一度被降职。可是她从未放弃,一直坚信自己的梦想,全身心的投入在自己的事业上,最终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而最让她骄傲的则是她的女儿弗朗西亚——她是美国著名的赛艇运动员,曾两次获得奥运会金牌。媒体曾问她:“你是怎么培养孩子的?”卡里科答:“作为一个女人,我想告诉其他女科学家和母亲,你不必在家庭和事业之间做出选择,你不必过度帮助你的孩子,你的孩子会以你为榜样。”在妈妈言传身教的影响下,女儿弗朗西亚一路追随着妈妈的脚步,披荆斩棘,越战越勇。妈妈活出自己的精彩,孩子才会有样学样,成为一个自爱自强的人。也是从那次之后,我决心改变自己。我和队友商量过后,决定重返职场,拾起自己编辑的老本行。女儿听到我的决定后,也表示特别支持我:“妈妈,我之前看过你写的文章,特别好,你一定要继续写呀!“重归职场一个月后,虽然既要兼顾工作,又要顾及家庭,但我却感到前所未有的舒畅和自信。队友开始体谅到我的辛苦,主动替我承担了不少工作;当我的生活不再围绕女儿打转了,女儿的压力轻了不少,整个人变得松弛起来,脸上笑容多了很多。我也终于明白了:无论是当妻子还是当妈妈,女性最大的财富,就是始终让自己成为一个发光的人。去年底,美国最高法院九位大法官之一鲁斯·巴德·金斯伯格去世。她不仅是知名女权斗士,为无数收到不公的女性发声,更是一位被丈夫和孩子深爱了一生的妻子和母亲。她在传记里说过这样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不要让他们拖你的后腿,伸手去够星空。”一个优秀的妈妈,绝不是一味埋头奉献、默默牺牲的伟大女性;而是时刻散发着魅力,努力把自己活成一束光,指引着孩子,共同奔赴星辰大海。这个母亲节,衷心祝愿妈妈们多专注于自己眼前的杯子,好好爱自己,为自己斟满人生的那杯美酒。声明:本文转载来自网络,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仅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真正的“不输在起跑线”,是父母不遗余力地提升自己。

真正的“不输在起跑线”,是父母不遗余力地提升自己。

前几天,看了一部特别心酸的纪录片《父亲》。纪录片的主角,是一对农村父子,父亲韩培印和儿子韩胜利。2002年,儿子韩胜利好不容易考上西安石油大学通讯工程专业,父亲把家里最值钱的牛卖了,粮食也卖了,又跟亲朋好友借了3000块,才勉强凑够儿子第一年的学费。为了儿子接下来的学费和生活费,父亲也一起去了西安打工,一个月最多也就能挣个四五百块。他自己留150块,给儿子生活费200块。可对韩胜利来说,这些钱只够他在学校每顿吃青菜拌饭,根本不够开销,更别提一些书本费了。每当他找父亲要生活费时,父亲都会把随身携带的笔记本拿给他看。里面除了记录他欠下的每一笔债务,还有他想对儿子说的话:“爸妈供养你不容易。” “这些账都是为了供你上学借的。”“你以后一定要出息啊!”……韩胜利每次看着这些内容,都沉默不语,内心充满负罪感。他不是没想过去外面兼职给家里减轻负担。可是父亲却坚决不允许,因为在他看来,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学习,有兼职的时间,不如用来好好读书。所以他一有空,就满校园到处捡瓶子卖钱。有的时候,为了几个矿泉水瓶子,他可以在篮球场上徘徊很久。整个大学生涯,韩胜利的日子都过得抠抠搜搜的,穿着同学不要的衣服,连手表都是表弟送的。而且韩胜利学的是通信工程专业,需要手机和电脑实操,但父亲却视网络如洪水猛兽,不允许他上网。结果韩胜利虽然理论知识扎实,但实践几乎一点都不会。大四毕业,韩胜利第一次参加招聘会,他在会场内徘徊了两个小时,一句话没说。贫穷、自卑、内向,早已深入他的骨髓,他连最基础的社交能力都不具备。这导致他找工作屡屡碰壁,后来好不容易在青海找到一份户外电缆的工作,累死累活一个月也就600块。几年后导演又去找了父子俩,发现韩胜利辞职回西安重新找了份工作,工资1500元。面对导演的回访,父亲忍不住唉声叹气。他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砸锅卖铁供上大学的儿子,每月工资才1500元;而中专毕业、在深圳打工的女儿,每个月能挣三四千,是儿子的一倍。有人问他,以后孙子孙女还会让他上大学吗?他叹了口气说:“我看读书是没用的。”读书真的没用吗?当然不是。想起蔡磊垒的一句话:“贫穷真正的内涵,是父母永远无法给孩子,他们自己也没有的东西,除了车子、房子,更有思维、认知与格局。”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很多时候,这种思维上的贫瘠会通过父母投射到孩子身上,代代相传下去。还记得那个天才少年张炘炀吗?智商140 ,10岁进入大学,13岁考上硕士,16岁攻读博士,成为当时全中国最年轻的博士。曾经的他被冠以“神童”的名号,所到之处,皆是鲜花和掌声。后来28岁的他,没有固定的工作,银行卡里只剩几千块钱,还时不时需要父母的接济。从神童少年到啃老巨婴,从人人羡慕到无人问津,从少年得志到摆烂躺平。看完张炘炀的经历后,就不难理解他为何从神坛跌入谷底了。因为,他原本有三次改变命运的机会。第一次——张炘炀10岁那年就参加高考,首战就拿到505分的成绩,只要再复读一年,冲刺985没什么问题。但张父为了保住“年龄最小的本科生”美誉,硬生生把他推进了一所二本大学。第二次——考上研究生以后,张炘炀的教授特地联系了德国的学校,希望送张炘炀去德国留学,因为德国更擅长培养天才。但德国规定14岁才能独自留学,需要再等一年。可张父却急着让儿子拿下“年龄最小研究生”的头衔,一意孤行,要求张炘炀必须在北京读研。张炘炀只能再次妥协,也因此失去了接受更优质教育的机会。第三次——2011年,他要求父母在北京买一套房,不然他就不去读博。其实,他早已通过数据计算评估得出,这一年正好是北京房价冰点,家里也能给得起房子的首付。然而,爸妈没听他的,为了哄他去读博,租一个房子骗他说买了。如果当初买了那套房,放到现在预计价值1000万。被父母再次欺骗的张炘炀彻底泄气,开始走上摆烂之路。如果不是因为父母目光短浅,他就会11岁考上985,14岁到德国留学,家里还会拥有一套当时几百万,现在一两千万的北京房产。《穷人缺什么》一书说:“穷人思维的可怕程度,不亚于原子反应,会给孩子造成观念上的偏差,影响一辈子的运气和生活。”一个家庭,比贫穷更可怕的是穷人思维。如果父母思维僵化,目光短浅,只会用狭隘的认知,锁死了孩子本该无限的未知。最后陷入代代贫穷的宿命,永远难以打破阶级固化的枷锁。那么,既没有高学历,也没有足够经济基础的父母就只能投降、认怂了吗?当然不是。以707分考入北大,写下《感谢贫穷》的寒门女孩王心仪就是最好的证明。她出身于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小时候因为穿着破旧,时常会受到班里同学的嘲弄。有一次她被伤到自尊,哭着跑回家。母亲知道缘由后,认真地安慰她:“不用理他们,踏实做事就好。”从那以后她明白了:人生的路不是走给别人看的。每天上学的路程很远很坎坷,可妈妈却坚持每天接送她和弟弟上学,遇上下雪天格外泥泞,母亲也不会喊一句苦和累。而是带着她和弟弟,一边欢快地玩雪,一边听他们讲学到的新知识。在父母大格局的滋养下,王心仪愈发自立自强,阳光优秀。班主任曾这样评价她:“她,乐观开朗,视野开阔,格局很大,绝对不是传统意义上只知道学习的学生。”很赞同一句话:孩子脚下的路,始于父母。只要心中有丘壑,眼里存山河,普通父母照样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同孩子一起杀出一条生路来。那么,普通家庭的父母,应该如何提升教育认知,打破思维壁垒呢?当今社会,许多父母都以考试为目的,把成绩当作孩子唯一的考核标准。但如果一味卷学习,忽略了综合能力的培养,只能养出一个高分低能的孩子。真正有远见的父母,都会培养孩子未来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1. 带孩子见世面很多时候,限制孩子未来的,不是贫穷,而是见识和眼界。家长平日里可以带孩子:到乡村去,看看粮食是怎么来的,体验劳作的乐趣和辛苦;去水族馆和动物园,和活蹦乱跳的小动物打个招呼,看看这个星球不同的生命存在;去祖国大好河山观光游览、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去街头巷尾的小公园、郊外的爬山,听蝉鸣鸟叫,看鱼儿戏水。对孩子来说,与父母一起,去认识和探索世界,都是增加阅历的机会。2. 鼓励孩子与人打交道人是生活在群体中的动物,不会社交的孩子,很难在社会上吃得开。把两个儿子培养成了亿万富翁的“犹太教母”沙拉,教育孩子的方式之一,就是让几个孩子帮忙摆摊卖春卷。在摆摊的过程中,二儿子不仅学会了与人打交道的技巧,还意外发掘了自己的商业天赋。多带孩子与人打交道,鼓励孩子去倾听,共情,表达,未来的路才能走得更长远。3. 培养孩子乐观的心态近些年来,因为一次挫折,孩子跳楼、自伤自残的事件频发。所以,父母要从小培养孩子强大的内心,教孩子乐观地看待问题。要让孩子学会接受现实,坦然面对人生的挫折。包括同学的关系、失败的考试、遗失的钢笔等,让他知道没有谁能够一帆风顺,没什么大不了的。前段时间,作家闫真做客董宇辉的直播间。两人深刻探讨了个人改变命运的困难。谈话快结束时,董宇辉这样说道:“我想告诉镜头前的朋友,虽然我们说的是事实,但请相信它不是绝对。可能深水区有大鱼,浅水区只有小鱼,但如果不出海,你一条鱼都不会有。”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改变命运不容易,但如果你不做出改变,它只会成为代代相传的宿命。但如果你愿意改变,假以时日,你的孩子就是最好的答案。声明:本文转载来自网络,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仅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为什么禁止孩子刷短视频毫无意义?看完这篇文章你就明白了

为什么禁止孩子刷短视频毫无意义?看完这篇文章你就明白了

最近,我家的气氛十分紧张。事情的起因,是儿子在英语课上玩手机。被任课老师发现、没收后,他不仅没有所收敛,反而想方设法又从住校的同学那里借来了一部手机,结果再次被班主任逮了个正着。班主任告诉我这件事后,我气得在办公室当场砸了儿子的手机,没想到儿子却像一只被激怒的小兽,冲着我大吼大叫:“你凭什么摔我的东西?凭什么?”就这样,我气哄哄地回到家,跟同样愤愤不平的儿子陷入了冷战。我恨恨地想:“都怪这该死的手机,以后再也不能让儿子碰了。”周末,有个朋友约我出去吃饭,并让我带上儿子一起。可一想到儿子对我大吼大叫的模样,我就气不打一处来,最后,还是一个人赴了约。我的这个朋友,是当地一所中学的老师,她儿子则是朋友圈里出了名的学霸,不仅去年考上了市里排名第一的重点高中,平日里,也是兴趣爱好广泛,会弹琴、会唱歌,还在网上连载小说。我心想,这次我一定要好好跟朋友取取经,看看她是怎么把孩子从手机那里抢过来的。然而,令我没想到的是,当我们吃完饭后,朋友的儿子有礼貌地说了一句“阿姨、妈妈,我吃好了,你们继续。”就坐到一边玩起了手机,手机里还不时传来短视频的音效。我惊讶地问朋友:“学霸也刷短视频啊?”朋友笑了笑,说:“当然啊,再说了,现在哪个孩子不喜欢玩手机,你禁止也没用啊。”听到这里,我疯狂点头,并向朋友哭诉了这些年我是如何跟儿子打手机“游击战”的,可到头来,儿子还是被手机给毁了。朋友听完,问了我一个问题:“当孩子在手机时,你心里到底在恐惧什么?”我理所当然地说:“当然是怕他毫无节制地一直玩下去啊,而且人家网上不都说了,短视频正在吃掉你孩子的大脑……”朋友却摆摆手打断了我,纠正道:“那篇文章我看了,但事实上,如果仔细看文中的研究,就会发现它并没有说短视频会让孩子的脑子变笨,跟‘吃掉’大脑更是相去甚远。”我又问:“就算是这样,那也不能说明短视频就是好的,就能放任不管了啊。”朋友摇摇头,说:“肯定不能不管,而是在手机这个问题上,我们当家长的,堵不如疏。”看到我疑惑不解的神情,朋友给我讲起了北京大学心理学副教授张昕的故事:有段时间,因为工作繁忙,张昕就将抖音调成了青少年模式,让孩子自己玩。起初,他以为孩子就是在上面看看动画片,直到有一次,孩子突然跟他说想要玉米淀粉。一开始,张昕还有点不理解,问儿子:“要玉米淀粉干什么?又不做饭。”没想到,儿子却用稚嫩的声音告诉父亲,自己在短视频上看到了用玉米淀粉调制“非牛顿流体”的方法,并一板一眼地给他介绍了什么是“非牛顿流体”。所谓“非牛顿流体”,就是“遇强则强、遇弱则弱”:当你用手轻轻搅动时,它就是液体,可是当你用锤子用力砸它时,它又变成了坚硬无比的固体。这一刻,张昕简直不敢相信的耳朵。如此专业、复杂的知识,竟然被只有6岁的儿子如此简单、清晰地复述了出来。朋友告诉我,真正与时俱进的家长,非但不排斥孩子刷抖音,还会利用抖音来培养自己的孩子对某些领域的兴趣。还记得之前那个走红网络的“昆虫少年”张赫奕吗?张赫奕从小就喜欢昆虫,像什么澳洲宽腹螳螂、中南拟睫螳螂、刺花螳螂、巨扁锹甲、幽灵竹节虫……他都如数家珍。他不仅能准确说出昆虫的学名,还能详细讲解它们的习性。为此,妈妈鼓励张赫奕在抖音上开设了一个名叫“柒柒的昆虫世界”的账号,专门分享张赫奕观察昆虫和小动物的日常,科普相关知识。而张赫奕也没有因此沉迷社交网络,反而将短视频变成了增长自己专业知识,锻炼自己表达能力的“利器”。听到这里,我也逐渐意识到了:不管是手机、游戏还是短视频,它们所起到的作用完全取决于我们自身的打开方式。比起禁止孩子使用电子产品,如何教孩子学会利用媒介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做好孩子使用习惯的管理和疏导,才是我们更应该思考的事。回家后,朋友给我推荐了一些适合孩子观看的宝藏账号。我打开一看,发现这些账号不仅内容轻松、有趣,还能兼顾专业性和知识性,别说是孩子了,大人看完也觉得很涨知识:@臧老师的秒懂学堂语文想要拿高分,临时抱佛脚可没有用,靠的还得是平日里一点一滴的积累。而臧老师的视频,就能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累积不少关于语文的知识。比如,清明节是唯一一个既是节日,也是节气的日子;比如,中国第一幅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五代十国后蜀的国君孟昶所写;再比如,桃子别称枭景、梨别称蜜父、石榴别称丹若……@李永乐老师提起数学,很多孩子都会觉得枯燥、生涩,学不进去。但如果你给孩子讲如何提高彩票中奖率?问他们知不知道考清华和中500万哪个更难?下雨天走路淋雨多还是跑步淋雨多?我想,大多数孩子都会感到好奇,想要探寻答案了吧。而这些问题的答案,都能在李永乐老师的账号里找到,看完后,孩子就会发现,原来数学也可以这么有意思。@彭志摩彭志摩是英语教师出身,不仅获得过很多全国演讲比赛的一等奖,还是不少英语考试的听力录音员。因此,他的账号内容干货满满,但看下来却发现并不枯燥:他会告诉你“新娘”不是“new mother”而是“brid”;“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不是“one word go, jiajiajia”而是“a real man never goes back on his words”……他还会时不时邀请自己的外国朋友,一起拍摄不同国家的英语口音对比。总之,一旦点开他的主页,孩子就会不由自主地张嘴说英语。@夏振东讲物理 夏振东老师的物理课又被大家称为“魔法课”:你看他身披斗篷,手持法杖,嘴里还念着“咒语”,俨然是一位魔术师。更神奇的是,下一秒,讲台上的电灯就被隔空点亮,法杖与灯泡间的电流则清晰可见。但其实,这一切的背后,都有物理知识作为支撑。通过夏振东老师富有魔力的演绎和详细专业的解说,原本晦涩、抽象的物理知识立刻变得直观、有趣。孩子感受到了物理的神奇和乐趣,自然就会有学习和探究的欲望。@向波老师如果说物理老师夏振东是一位神奇的魔法师,那么化学老师向波就是一位风趣的脱口秀达人。别人讲课是照着课本,他讲课则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比如“净水中的化学”、“头发中的化学”、“美白中的化学”、“放屁中的化学”等等。听了他的讲解,孩子自然会发现这个世界中的所有元素都离不开化学。@语文山水去年年底,一段初中语文课视频在网上火了。那是一堂肖像描写的作文课,一位男生正在朗诵自己的作文:“每天早上,她的笑声一定会先于她的脚步,到达教室……她的笑是那么有步骤:弓腰,后仰,抬手,展眉,眯眼,咧嘴,放声,捂嘴,然后慢慢地平复……”这节语文课正是来自杭州近郊的丁兰实验中学,发布它的账号叫“语文山水”,运营这个账号的就是该校的语文老师王杨军。他的语文课,跟一般的课堂可不一样。他不仅会将三句半的表演形式运用到古诗词的课堂上,还将飞花令、写对联、对成语等形式搬到了语文课堂上。寓教于乐,让传统古诗词的美一点点浸润孩子的心田。另外,我还发现短视频平台,有一个特别实用的功能,那就是“青少年模式”。打开后,它会帮你严格控制孩子的使用时长:拿抖音来举例,14岁以下的实名用户会被强制进入青少年模式,每天只能使用40分钟(家长输入密码才能再次使用)。而且一旦开启,原本复杂的网络世界就会变得瞬间“干净”起来:没有打赏,没有社交身份,没有私信,没有直播与评论,也没有上传功能,这样一来,短视频也能成为孩子学习的好帮手。在内容方面,抖音还打造出了非常适合孩子看的各种专栏,其中,我最喜欢的还是一个叫“云逛馆”的频道。一直以来,儿子都对历史方面的知识很感兴趣,也多次提出让我们带他去外地的博物馆之类的,但因为我跟孩子爸爸工作的原因,几乎很难请到长假。直到打开了“云逛馆”功能,儿子足不出户也能看到珍贵的文物和宏伟的建筑了……以前,儿子一拿到手机要么是打游戏,要么是刷一些网络烂梗,一张嘴就是“你这个老六”、“恐龙扛狼扛狼扛”之类的。但自从我向他推荐了这些账号,儿子渐渐开始对知识和学习产生兴趣。而我也在陪儿子一起刷视频的过程中发现:短视频这种表现形式,让很多知识的理解难度大幅度下降,就算是一些我们印象中很枯燥、严肃的内容,博主们也能通过各式各样的演绎,让看的人兴致勃勃。如今,我们任何人谁都无法将孩子隔绝在一个没有电子产品和网络的真空世界里。与其严防死守,不如顺势而为,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电子产品,从短视频中汲取知识,扩展认知的边界。就像作家李月亮说的:“这个时代,如果你跑在前面,就会发现,遍地都是机会,一切都欣欣向荣。如果你落后于时代,则会发现举步维艰。”面对时代的浪潮,我们时常恐慌、焦虑。但天下大势浩浩汤汤,世界不会为了谁而倒退。这时,谁能顺着浪潮向前游动,谁就能抢占先机。与新事物做朋友的人,才永远不会被时代抛弃。所以,不用过度焦虑,帮孩子练就在新时代飞行的能力吧。相信未来的日子里,他们一定会受益无穷。声明:本文转载来自网络,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仅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央视热播剧《我的阿勒泰》爆火,从热播剧看教育

央视热播剧《我的阿勒泰》爆火,从热播剧看教育

最近,央视力荐的热播剧《我的阿勒泰》在全网刷屏了。短短八集的故事,让大家为之心动的不止是辽阔山野的自然之美,还有纯粹质朴的牧场生活。这部剧中,母亲张凤侠的人格魅力,以及母女二人舒适自在的相处模式,也令不少网友感到羡慕。马伊琍饰演的母亲张凤侠,人如其名,拥有如大侠一般宽广的心胸,为人处世积极乐观,教育孩子也豁达通透。有人说,作为母亲,张凤侠就像是一位充满智慧的人生导师,能够照亮孩子前行的路。从剧中也可以看到,李文秀成长起来的关键时刻,背后都离不开母亲潜移默化的引导。看了张凤侠的教育方式,不禁想起马伊琍曾经在采访时提到的一个观点:“大家喜欢讨论富养还是穷养,在我这里,我觉得精神世界的富养是必须、绝对要满足的。”诚然。一个家庭中,母亲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精神世界的塑造,往往有着深厚且不可忽视的影响。母亲有什么样的性格,孩子就会走上什么样的路。情绪稳定的妈妈养出精神富足的孩子心理专家陈默在一次演讲中说:“家里清净,你的孩子心越安,书越读的好。人成熟到什么程度,就看情绪控制到什么程度。”相反,家里越嘈杂,争吵声不断,孩子始终活在恐慌之下,内心充满紧张感,学习和生活都很难平稳进行。很多时候,妈妈的情绪,对于孩子性格的养成可以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作家蔡颖卿分享过一段亲身经历:她在外面吃饭时,偶遇了一家三口,用餐过程中,那位母亲一直在给孩子讲述旅游的价值。随后,又不停地跟女儿灌输各种大道理,讲赚钱到底有多重要,试图用各种各样的案例让女儿明白开阔视野的意义。但当时女儿正在吃饭,便用一句“这个我不吃”打断了母亲。妈妈听到女儿的话,继续劝说:“这个很好吃,你吃吃看。”可女儿依然以“不喜欢”为由,断然拒绝了妈妈的要求。看着女儿的决定,这位妈妈突然怒火中烧,音量也高了几分,开始当众斥责女儿:“你给我闭嘴,吃个饭话那么多,你有几个嘴巴?烦死人了,我告诉你,我已经不耐烦了!我已经很想打人了。”紧接着她就挥手扇了女儿一巴掌,孩子瞬间泪流满面,在场的人都感到惊讶不已。无法想象,原本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因为妈妈突然的情绪失控,会让孩子心里会留下怎样的伤痕。蔡颖卿后来在书里写道:“一个母亲的愤怒或忧伤,所影响到的不只是她自己,还包含整个家庭的气氛与孩子看待生活的心。”母亲遇事情绪化,解决问题冲动暴躁,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小心翼翼、做事慌乱,面对学习和生活也难以保持一颗平常心。母亲情绪够稳定,处理琐事冷静平和,时间长了,孩子也会因此远离恐惧和紧张,让阳光住进内心,精神世界变得富足。《我的阿勒泰》中,张凤侠不管在任何境遇下,都能保持淡定,积极解决问题,不乱发泄情绪,被网友们称作“妈妈天花板”。李文秀一时大意,在集市上弄丢了奶奶,遍寻无果的她着急地满头大汗。妈妈在得知这一消息后,第一时间并不是批评女儿,而是先冷静下来找回了老人。在女儿因为自责道歉时,她立马宽慰:“对不起啥嘛,我经常把她弄丢,再捡回来不就成了。”李文秀为了证明自己,独自一人跑去牧民家里要账,结果因为沟通问题差点惹了祸。妈妈知道后也没有责备她,而是主动承担责任,带着女儿去给牧民道歉。妈妈稳定的情绪,温柔的处理方式,给文秀提供了足够的能量,让她活得更加从容。妈妈淡然的人生态度,影响着孩子看待世界的方式,也能为孩子的精神世界添砖加瓦,让她拥有更远大的目标。一个家庭中,真正厉害的母亲,早已在教育过程中,做到了这“三不”:1. 不指责,学会欣赏优点:一张毫无顾忌的“刀子嘴”,迟早毁了一个家。一个孩子若是长期处于打压和批评中,内心容易留下抹不掉的伤痕,负面情绪也会越来越多,心理健康很容易出现问题。为人父母,懂得欣赏孩子的优点,多一些鼓励和表扬,才是托举孩子向上攀爬的正确方式。2. 不说教,给予正向反馈:不管大人还是小孩,大道理听多了,都会产生逆反心理。过度的说教,只会让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在教育上起到反作用。应该找到合理的沟通方式和教导办法,给孩子积极正确的引导。3. 不干涉,懂得尊重放手:适当及时的放手,才能让孩子飞的更高。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学会尊重孩子的想法,做到换位思考,该放开的时候别插手,该退出的时候别犹豫。当你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活成一个温柔平和的大人,孩子自然也能成长得健康自信。心态松弛的妈妈教出价值感高的孩子波士顿大师的一节音乐课上,发生过这样一件令无数父母深思的事:音乐家本杰明教授在听完一名小女孩的演奏后,表示十分欣赏女孩的天赋,夸赞她做得很好。但他发现,女孩在演奏过程中,脸上从未出现过一丝笑容,精神状态似乎一直紧绷着。一开始,教授试图引导孩子快乐起来,还带着女孩蹦蹦跳跳,可是调整过后,女孩脸上依然只有严肃且紧张的神情。于是在女孩演奏结束后,教授便去询问女孩的妈妈:“你觉得你的孩子漂亮吗?”妈妈不假思索地回答:“我觉得不漂亮。”教授又问:“你觉得她琴拉得好吗?”妈妈摇摇头。教授听完后,郑重地告诉这位妈妈:“如果是我,我会用所有最美好的词语夸赞她,让她知道,跟她在一起,我的世界充满了快乐。”随后又补充道,妈妈的焦虑会蔓延、侵入孩子的内心,你一直向你的孩子传递焦虑的情绪,那么她也会长成一个不快乐的人。在他看来,这堂课上,最让人担心的并不是孩子的技能,而是这个孩子从未笑过。所以真正需要改进的不是女孩,而是妈妈。《家庭心理学杂志》曾发表过一项研究表明:“母亲的生理压力和孩子的生理压力之间,有着重要联系。即便母亲感觉已经向孩子隐瞒了自己的压力和负面情绪,孩子仍然可以感受到。”如果妈妈长期以消极的态度对待生活,教育孩子,给孩子传递负能量,孩子也会一直受焦虑和内耗的情绪支配,难以获得生命的价值感。家庭教育中,最怕的不是经济条件的贫穷,也不是教育资源的多少,而是父母和孩子长期都处于内耗之中。看《我的阿勒泰》的过程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张凤侠教育女儿时谈到的一段话。李文秀在外打工吃了不少苦,多次受挫,她开始对自己的人生感到迷茫。回到家后,她一心想要证明自己,便想出帮妈妈要账的办法,结果也因为各种缘由屡遭打击。好不容易要回了一点账,李文秀不自信地问妈妈:“我也算是有用的人吧?”看着女儿失落的样子,张凤侠耐心开导她:“啥叫有用?李文秀,生你下来不是为了让你服务别人的。有人吃有人用,便叫有用。没有人用,待在草原上自由自在也很好嘛!”妈妈强大的内核,一点一滴传递给了文秀,给予了她饱和的生命力,让她在后来的人生路上,能够一直坚持自己的写作梦想。而这份难得的松弛感,正是值得很多父母学习的教育方式。现实中,听到有人常抱怨“别人家孩子多么优秀,自己的孩子为何没出息?”事实上,成绩不能代表一切,人也不能以一件事的结果定成败。有的孩子也只是做错了题,并不是做错了人。妈妈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过度焦虑,孩子受到影响,长久无法收获快乐,往后的每一步都会走得很艰难。心理学博士洪兰曾讲到:“母亲是一个家庭的灵魂,母亲快乐,则全家快乐;母亲焦虑,则全家焦虑。”日常生活中,真正聪明的妈妈,都懂得戒掉这三个坏习惯:1. 戒掉精神内耗,停止过度焦虑:作为孩子的引路人,凡事不要太消极,以乐观的心态解决问题。保持好心情,不再焦虑,家里也会充满正能量,孩子的未来才会有更多可能。2. 戒掉怨气怨言,塑造强大内核:妈妈坚强乐观,孩子自会收获更多底气面对人生路上的艰难险阻,一路勇敢向前。3. 戒掉斤斤计较,允许一切发生:始终记住,家,不是战场,不需要论谁成败,也不是棋盘,更不必小心翼翼,处处提防。允许一切发生,接纳孩子的平凡,让他做一个身心健康的普通人,也没什么不好。格局够大的妈妈成就孩子出色的未来《骆驼祥子》里有句话说得很对:“经验是生活的肥料,有什么样的经验,便成为什么样的人,在沙漠里养不出牡丹来。”同理。妈妈拥有什么样的格局,孩子就会练就什么样的眼界,获得什么样的认知,成就什么样的人生。妈妈的三观、格局,都是浇灌孩子成长的养分。孩子就像小树苗,若想有朝一日长成参天大树,就要用丰富的养料,以及正确的培养方式去栽培。剧中有一段,众人在转场过程中,在朝戈家借住了一晚。几家人在闲聊过程中,有人感慨朝戈的奶奶辛苦养大了孩子,孩子却都去了外地发展。奶奶听到后笑着表示:“去外地是好事,家里练不出千里马,盆里栽不出万年松。”千里马在广阔的天地间奔跑了无数次,才有了“日行千里”的本事,也才因此被伯乐赏识。万年松之所以能够常年保持屹立不倒,是因为经过了日月的洗礼,才因此长成挺拔的姿态。由此可见,想要孩子未来收获硕果累累,母亲的格局尤为重要。妈妈传递给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了孩子看待世界的角度,最终也决定孩子所处的高度。主持人董卿曾说:“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很简单,你就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有远见的母亲,早已修炼好了自己的格局,完善好了教育的模式。做一个大格局的妈妈,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千万不要欠下这“三本账”:1. 告诉孩子,不要欠下“读书的账”:让孩子明白,该读书的时候认真学习,该努力的时候不要轻易放弃。你读过的书,就是给人生积累财富,往后的每一场大考上,都会助你一臂之力。2. 教育路上,不要欠下“陪伴的账”: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父母最重要的事业。与其送给孩子昂贵的礼物,给予他们丰厚的物质,不如在闲暇时间,静下心来陪伴孩子成长,读书、练字、运动等,高质量的陪伴胜过一切。3. 言传身教,不要欠下“底线的账”:人品,是立于世间最重要的底牌。以身作则教会孩子,无论在任何事情上,都不要丢掉自己的底线,谨记做人德为先。《家庭教育学》中这样写到:“孩子道德发展的源泉在于母亲的智慧、情感和内心的激情,人在自己的道德发展中变得如何,决定于有什么样的母亲。”一个厉害的妈,抵得上所有伟大的教育。声明:本文转载来自网络,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仅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普普通通的我,却拥有最好的孩子

普普通通的我,却拥有最好的孩子

上周末,我起早带小小鱼去参加一场围棋比赛。就是校与校之间的普通交流赛。快到赛场的时候,他跟我说:“爸爸,我有点紧张啊,昨晚都紧张得睡不着。”“没事!就是普通比赛而已,认真点下就行。”我回答他,但心里也期待他能有好的成绩。“我就是怕又盘盘输,像上次那样。”那是很久以前的一次晋级赛,六级进五级没成功。那次我也有点吃惊,因为之前的晋级很顺利,所以我们也没有去花时间去督促他,就是每周去上上课,其他时间他很少练习,后来想想这个结果也是正常。但我当时还是有点失望,要他想想怎么会这样,今后要多多练习,还念叨了他好几次。这次又过去了很久,我就多了一点期待。看能不能有一个“进步”呢?看着他走进赛场,我就去大厅里闲坐等他。比赛结束后,我在大厅门口接他。他很开心地走向我,手里拿着一本送的书,跟我说又输了,这次是五六级混合比赛,前两局都是小小的落后,有点可惜,觉得自己能赢。我也没有责备他。回去的路上,他一直在后排看这本举办方赠送的科普漫画。关于比赛,他已经抛在九霄云外了。“我们终究要接受孩子的普通,接受他成为一个普通人。”等红灯时,这句话又在我脑海里涌现了出来。因为就这两次的情况看,在围棋水平上,他真的很普通。要知道,刚开始学的时候,我们可是期待很高,觉得这小子真不错,有点天赋啊。就好像很多父母说的,孩子读幼儿园的时候,聪明伶俐,学什么都快,觉得将来读好的大学不是易于反掌嘛。可是一到了小学,特别是到了3年级后,才发现自己太“高估”了孩子。于是一步步修正自己的期待值,然后让心态回归平静。我觉得这样的调整很好。如果还是一味地逼迫孩子成为“少数”的优秀,而孩子却没有这块天赋。就可能给他们过高的压力,最后还得不到想要的结果。另外就父母的心态来说,这样能平和一点。不会焦虑,然后暴躁,再去指责孩子,过度控制孩子。比如围棋,因为小小鱼自己想学,所以我们也支持。就作为一门兴趣爱好,业余时间学练。能取得什么样的成绩或者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也不做任何要求。这样,输了也未必是多坏的事。至少他输了还是能坚持去学,说明他自己的心态也还不错。肯定有很多朋友想问,孩子的学习方面,不去鸡娃行吗?我觉得,跟鸡娃来比,“补短板”似乎更实在,更重要。孩子的学习不管,肯定是不行的。但不要过度去比成绩,比谁班干部当得好。父母可以了解下孩子的短板,然后有针对性地补补。去年,班主任老师说小小鱼的成绩不够拔尖,而且字还需要多练练。我跟他说:老师说你不拔尖,我觉得这个倒不是那么重要,因为你的这些成绩爸妈觉得可以了。但字真的要写好一点,我们得想法子。老师提出的问题我们要接受。这个学期在学校对面继续练字,然后督促他练习,这个短板得补。其实成绩拔尖与否,我们一直没有很在乎。而且你会发现,每个班总是有那么几个学习好,老师特别喜欢的孩子。家长会上会被处处表扬,平时也能看到各种优秀表现。很显然,小小鱼不是这种“耀眼”的孩子。他就像一棵小草,普普通通,而且是很佛系的那种。所以,我们就希望他能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有一个健康阳光的心理,再多锻炼身体,做一棵普普通通的小草也没关系。而且这棵小草也有很多优点的,虽然会发脾气哭脸,但很善良,养蚕宝宝都尽心尽力,生怕我抓的时候太用力抓伤蚕宝宝。他也特别爱阅读,这么多年,发自内心的喜欢,不需要多言,遇到喜欢的书,就如同小蜜蜂遇到了花蜜。每个孩子都不同,他们有缺点,也有发光的地方。就好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叶子。就好像在围棋赛场外,我听到两位妈妈聊天,一位妈妈说:我的孩子成绩不拔尖,很普通,但他喜欢交朋友,乐观外向,跟人自来熟,嘴巴甜,见人就喊,朋友很多。另一位妈妈说:我的孩子就不同,他喜欢宅,不擅交往,即使内心活跃,可外表却总是平静如水。很多人说他太内向,可我知道他其实很有爱的。很愿意帮助人,只是不善于表达。在我们的身边,普普通通的孩子千千万万。真的不要太苛责孩子了。一场输赢算不得什么,成绩的高低也没那么的重要。父母应该给孩子“空间”,让他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有放松的方式和时间。在紧张激烈的考试竞争中,多几个备选的方案。了解孩子的内心,真实地了解自己的孩子,比什么都重要。其实,再换个角度看看我们自己,这天地之间,普普通通的父母,太多太多了。是呀,有妈妈说:“普普通通的我,却拥有最好的孩子”。因为孩子总是无条件地接纳,不管不顾地爱着自己的爸妈。父母倘若能坦然地接纳自己,接纳孩子。能够真诚的爱孩子,努力的工作,认真的生活,多好呀!声明:本文转载来自网络,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仅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读懂《本巴》才知道,放下欲望,人生自得安乐

读懂《本巴》才知道,放下欲望,人生自得安乐

2020年,当代作家刘亮程创作的长篇小说《本巴》横空出世。这部以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为背景展开的魔幻小说,一经问世就获得了巨大反响,并在2023年获得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这本书之所以让人神往,除了如电影《盗梦空间》般逐个嵌套的梦境层层深入,给人无尽想象。更因为书中那个名为“本巴”的草原上发生的故事,与现实世界中我们的生活,以及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产生强烈共鸣。在书中,本巴的汗王江格尔、少年英雄洪古尔,以及洪古尔不愿出生的弟弟赫兰,三个人面对同一敌人时的不同故事,把本巴带到了不同的境地。如果把本巴比成现实世界,那么从这三位主角身上,我们都能看到每个人自己的影子。我们所谓的活得通透、过得自然,关键就在于如何处理人性的欲望。每个人的内心都有想要的东西,但如果让欲望野蛮生长,必然会带来无尽的痛苦,人生也会陷入无法前行的泥沼。只有摆脱欲望的枷锁,适时看淡和放下自己内心的期待,人生才能轻装简行,永远沐浴温暖的阳光。在蒙古草原中,有一个叫“本巴”的地方,居住在那里的人们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能够让他们永远活在二十五岁的时光里。为什么大家永远在二十五岁呢?那是因为本巴汗王江格尔的父亲以及手下勇士,曾经与名为莽古斯的怪兽战斗时落败,而导致这场败仗的原因就是年华的老去。为了给父亲报仇,出生不久的江格尔躲在山洞里,随后出现在莽古斯的睡梦里把它杀掉。取得胜利后的江格尔为了避免重蹈父亲的覆辙,让本巴的所有男女都停在了二十五岁。永远活在最好年纪的本巴人,成为了蒙古草原的最强力量,所有前来挑战的势力最终都是惨淡收场。这让本巴人有了天下无敌的感觉,他们开始了七七四十九天的酒宴,这场酒宴结束后,继续九九八十一天的酒宴。本巴人享受着二十五岁的健壮身体,享受着无尽的欢愉,他们不相信这个世界有人能战胜自己,生活中只剩下欢愉。直到有一天,草原上出现了一个名叫哈日王的汗王,这是传说中能够打败江格尔的人。江格尔不允许有人打扰他们的酒宴,随即派出了年轻的勇士洪古尔前去战斗。可是这片草原已经在他们没日没夜的欢乐中逐渐变样,哈日王从曾经那些挑战者的经历中找到了战胜本巴的方法。他很轻松地打败了洪古尔,并将其囚禁。消息传到江格尔这,朝野震动,一时间无人敢迎战、无人有办法。弘一法师李叔同曾说过:很多时候,你那些义无反顾的执着,那些让你遍体鳞伤的坚持,最终都将成为浮云。所谓的“年轻”也是如此,时间如同流水,缓慢而稳定的流逝。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害怕岁月的痕迹,千方百计地想要保持年轻的状态。但实际上,比外在的衰老更可怕的,是失去了思考的力量。如果失去这股力量,失去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即使永远保持二十五岁的身强力壮,那也将毫无意义。那位名叫哈日王的汗王把江格尔派去的勇士洪古尔抓了起来。这个消息传到本巴后,大家叽叽喳喳,却又束手无策。所有人都习惯了这个世界的欢乐,当大难临头、欢乐即将终结之时,没有人能够站出来拯救这一切。这时江格尔想到了一个人,他就是洪古尔未出生的弟弟赫兰。赫兰一直在母亲的肚子里观察着世界,从未沾到过一丝人间的世俗,他保持冷眼旁观,旁观着人世间那些容易让人沉沦的娱乐。因此,在赫兰降生并出发营救哥哥时,他选择“脚不沾地”,御风而行,只要不碰世俗,他就能永远保持清醒。看惯世间百态的赫兰,拿捏着这个世界的人们喜欢娱乐的特质,设置了“搬家家”和“捉迷藏”两个游戏。很快,草原上的人们通过“搬家家”沉浸在低头搭房子的快乐中,又通过“捉迷藏”游戏藏在各个角落里,甚至藏在过去的时间里,对被关押的洪古尔也不再关注。赫兰的目的达到了,他轻松救出了自己的哥哥。知乎上有个问题:“有哪些千万不能碰的东西?”有个高赞的答案是这样的:千万不要碰的东西之一,便是能获得短期快感的事物。它们会在不知不觉中偷走你的时间,消磨你的意志力,摧毁你向上的勇气。和本巴中的人们一样,我们也许也经常沉浸在刷手机、看电脑的过程中,把自己掩藏在虚拟的世界中,寻找来得快、去得也快的多巴胺。当我们还停留在享乐时,自然会被单纯的愉悦和快感蒙蔽心智,在这样的快乐褪去后,得到了不仅仅是更大的空虚,还有在这过程中耽误的人和事。也许这时候,我们该“多走一步”,摆脱短暂欢愉的陷阱,选择那条让自己精神痛苦和不适、却能通向幸福的生活之路。洪古尔和赫兰从哈日王手中成功逃脱。他们在这场营救行动中,明白了时间不应该停滞,他们决定跳出本巴人永远保持的二十五岁,让自己慢慢接受时间的变化。在这期间,洪古尔和赫兰两兄弟开始游历人间,感受世间沧桑的变化。他们看到草原上的人,为了自己的牛羊财物,逐渐放缓了曾经不停迁徙的脚步。他们的家乡本巴也是如此,本巴的汗王江格尔在草原上建立了九色十层的班布来宫,和他的勇士们守着这座华丽的宫殿,享受着无尽的酒宴。创造了“搬家家”和“捉迷藏”两个游戏的洪古尔和赫兰,感觉到了这些金银牛羊的不正常。随着他们的游历,年纪和阅历逐渐增长,他们发现,人们品尝的美酒、圈养的牛羊、享受的财富,都只是虚幻的梦境。原来,本巴的一切,甚至所有本巴人的二十五岁青春,并不是江格尔创造的,而是江格尔的父亲曾经和莽古斯的战斗时打造的梦。江格尔曾经希望本巴人能够在永远的二十五岁里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殊不知大家却因为被青春带来的金银财宝困住了前行的脚步。梦境中的本巴人不再倚仗自己年轻的力量不断前进,而是沉浸在不舍的财富中不再动弹。作家毛姆曾说:“钱对你意味着自由,对我则是束缚。”人活在世,总归都希望能够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如果我们如梦境中的本巴人一样,仅仅沉浸在财富带来的快乐,那我们人生几十年,岂不是太过无趣和乏味了些。人生道路风景无限,我们当然需要金钱,但千万不要被金钱困住了前进的脚步。在我们还有奋斗机会的时刻,去追寻想过的生活,行走在想去的地方,看遍心中期待的风景。也许只有这样,那些金钱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我们也能在金钱的加持下,预见更好的自己。《本巴》的结局最终还是美好的,本巴人坦诚与勇敢地接纳了一切,他们不再为梦与虚构所禁锢,他们迎来了生老病死,最终真实的世界应运而生。都说“勇敢的人先享受世界”,我们渴望在这个世界中活的逍遥自在。但有时我们都被很多东西包围,无法分清到底其中哪些才是对我们有用处的,甚至既想做这件事情,又想做那件事情。说到底,就是我们的“欲望”太强,想要的太多。人生是有限的,我们的能力当然也是有限的,不必非得什么东西都拥有。与其想要占据一切,倒不如选择“不持有”,放下自己溢出的渴望,把我们从周围纷繁复杂的事物中解放岀来。也许只有如此,我们才能轻装上阵,达到心之所向,活出人生才该有意义,生命终究能够通透起来。声明:本文转载来自网络,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仅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